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出自哪首诗?原文、译文及深度赏析
北宋词人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以中秋望月为引,抒写人生哲思与手足深情。本文解析千古名句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的出处,提供完整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答案。
原文
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
【宋】苏轼
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
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
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
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
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
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
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译文
何时才能再见这般明月?我举杯询问苍天。
不知天上仙宫今夜属于哪一年?
我想乘着清风飞向月宫,又怕那玉砌楼阁太过清寒。
月下起舞身影零乱,哪比得上人间温暖?
月光转过朱红楼阁,斜照雕花窗棂,映着不眠之人。
月亮不该心怀怨恨,为何总在离别时圆满?
人间有聚散悲欢,月亮有盈亏明暗,自古难求周全。
唯愿彼此健康长在,纵隔千里也能共赏月光。
注释
子由:苏轼弟弟苏辙的字,时在济南任职。
琼楼玉宇(qióng lóu yù yǔ):美玉砌成的楼阁,指月宫。
不胜寒(bù shèng hán):经不住寒冷,暗指政治处境险恶。
婵娟(chán juān):姿态美好,此处代指明月。
“起舞”二句:化用李白《月下独酌》“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”。
“何事”句:暗用李益《夜上受降城闻笛》“回乐峰前沙似雪,受降城外月如霜”的望月怀远之意。
创作背景
1076年中秋,苏轼在密州任太守。时值王安石变法时期,苏轼因政见不合自请外放,与胞弟苏辙七年未见。词前小序“兼怀子由”直抒胸臆,词中“高处不胜寒”暗喻朝堂倾轧,“人有悲欢离合”体现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上阕写月下遐想,下阕转人间离情,最后以哲理句收束,形成“天上-人间-宇宙”的三重境界。
2. 语言艺术:“归去”“恐”等动词展现心理矛盾;“转”“低”“照”三个动词连用,赋予月光动态美。
3. 思想内涵:将个体离愁升华为永恒的人生缺憾,又以“共婵娟”消解时空阻隔,体现宋代理学“万物一体”观。
4. 意象运用:明月作为核心意象,既是自然景物,又是情感载体,更是哲理象征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苏轼将中秋诗词推向新高度。上阕“问青天”“恐琼楼”的醉语,实为对现实困境的艺术转化。下阕“转朱阁”三句,以月光移动暗示时间流逝,与“无眠”形成动静对照。最终“婵娟”意象超越地理限制,使相思之苦升华为永恒之美,这种“以美解愁”的手法,成为后世文人处理现实矛盾的重要范式。
范文二
“人有悲欢离合”三句体现苏轼的辩证思维。月之圆缺本是自然现象,词人却赋予其情感逻辑——“不应有恨”的质问,实为自我宽慰。结尾两句脱胎于谢庄《月赋》“隔千里兮共明月”,但更添人间温情。全词既有李白的飘逸,又有杜甫的沉郁,最终归于庄子式的达观,展现宋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苏轼号东坡居士,与父苏洵、弟苏辙合称“三苏”;此词为豪放派代表,开创中秋词新境界。
2. 重点字词:阙(què)、胜(shēng)、绮(qǐ)、婵(chán)娟。
3. 意象体系:明月(思乡)、琼楼(理想)、朱阁(现实)。
4. 名句理解:“但愿”二句体现中国文学“隔空交感”的传统,与张九龄“海上生明月”异曲同工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:
(1)不胜寒:__________
(2)何事:__________
答案:
(1)经不住
(2)为什么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,“不胜”多用于否定句,“何事”为疑问副词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”的哲理内涵。
答案:将自然规律与人生常态类比,揭示完美难求的客观真理,体现道家“物我同一”的宇宙观。
解析:两句用对偶形式,通过月象变化阐明人生哲理,为下文祝福语铺垫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苏轼此词与李白《静夜思》的望月情怀差异。
答案:李白直抒乡愁,苏轼则由个人离思升华至宇宙人生;前者简洁含蓄,后者铺陈议论;体现唐诗重抒情、宋诗重说理的特点。
解析:需注意时代背景差异,盛唐诗人多写个体感受,北宋文人常作哲学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