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原文及翻译
《兰亭集序》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散文名作,记录了一场文人雅集与对生命哲思的感悟。文章以兰亭修禊为背景,兼具骈文韵律与玄学深意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学与哲学价值。
原文
《兰亭集序》
东晋·王羲之
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;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,引以为流觞曲水,列坐其次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
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。
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。或取诸怀抱,悟言一室之内;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。虽趣舍万殊,静躁不同,当其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,快然自足,不知老之将至;及其所之既倦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,犹不能不以之兴怀。况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。古人云:“死生亦大矣。”岂不痛哉!
每览昔人兴感之由,若合一契,未尝不临文嗟悼,不能喻之于怀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。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。悲夫!故列叙时人,录其所述。虽世殊事异,所以兴怀,其致一也。后之览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。
译文
永和九年,正值癸丑年,暮春三月上旬,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,举行祓禊仪式。众多贤士齐聚,老少济济一堂。此处有高山峻岭、茂密树林与修长翠竹;又有清澈急流环绕左右,引水作流觞曲水之戏,众人依次列坐。虽无音乐助兴,但饮酒赋诗,亦足以抒发幽深情致。
当日天晴气爽,和风舒畅。仰望浩渺宇宙,俯察万物繁盛,纵目驰怀,尽享视听欢愉,实为乐事。
人生于世,俯仰之间便是一生。有人倾吐胸臆,在室内畅谈;有人寄情外物,放纵不羁。虽取舍各异,性情不同,但当他们欣然于所遇,暂时自得,便感到满足,甚至忘却衰老将至;待到兴致消退,心境随事变迁,又不免感慨丛生。昔日所乐之事,转瞬已成旧迹,仍令人感怀。何况生命长短由天,终归于尽。古人说:“死生是大事。”怎能不痛心!
每见前人感慨的缘由,竟如符契般相合,读其文时总叹息伤怀,却难以言表。明知将生死等同是虚妄,视寿夭齐一是荒谬。后人看今人,亦如今人看古人。可悲啊!故记下今日与会者,录其诗作。纵使时代更迭,但触发感慨的缘由始终如一。后世读者,或也将对此文有所感悟。
注释
修禊(xì):古代三月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。
流觞曲水:将酒杯置于弯曲水道中漂流,停于谁处则饮酒赋诗。
趣舍万殊:各人志趣不同。“趣”通“趋”。
彭殇:彭祖(长寿者)与殇子(早夭者),代指寿命长短。
“死生亦大矣”:语出《庄子·德充符》,强调生死问题的重要性。
创作背景
东晋永和九年(353年),王羲之与谢安、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修禊雅集。时值魏晋玄学盛行,文人常探讨生死、自然与名教等命题。王羲之酒后挥毫写下此文,原稿真迹已佚,现存唐代摹本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以宴游之乐起笔,转入人生无常之叹,最终升华至哲学思考,形成“乐—悲—悟”三层递进。
2. 语言:骈散结合,既有“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”的工整对偶,又有“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”的散句议论。
3. 思想:批判当时“一死生”“齐彭殇”的虚妄观念,承认生命有限的真实痛苦,体现对个体存在的清醒认知。
4. 艺术:书法与文本内容高度统一,笔势随情感起伏而变化,前段轻快,后段沉郁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时空意识与生命自觉
《兰亭集序》的深刻性在于将雅集欢愉置于时空维度中审视。“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”一句,构建起古今互照的循环视角。王羲之意识到当下的欢宴终将成为后人眼中的历史碎片,这种清醒的时空观解构了“及时行乐”的浅层快乐,转而追问存在意义。文中对“修短随化”的无奈与“岂不痛哉”的喟叹,正是魏晋士人对生命有限性的集体焦虑。
范文二:书法与文本的互文性
作为书法杰作,《兰亭集序》的笔墨韵律与文本情感形成微妙共振。开篇记述雅集时,行笔流畅自如,结字疏朗,恰似“惠风和畅”的明快;至“死生亦大矣”处,笔锋转重,字间紧凑,墨色浓淡交替,暗合文意的沉郁顿挫。这种“书文同构”的艺术效果,使抽象哲理通过视觉化的笔墨节奏得以具象呈现,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罕见的“双绝”典范。
关于《兰亭集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东晋“兰亭雅集”参与者的代表人物(谢安、孙绰),骈文与玄言诗的时代背景。
2. 关键字词:修禊(xì)、流觞(shāng)、彭殇(shāng)、趣(qū)舍万殊。
3. 名句默写:“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”“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”。
4. 意象分析:“流觞曲水”象征文人雅趣,“崇山峻岭”暗喻人生境遇的起伏。
5. 哲学观点:作者对庄子“齐物论”的批判,体现的魏晋生命观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修禊事也:__________
(2)放浪形骸:__________
答案:
(1)古代祓除不祥的祭祀
(2)放纵身体行为,不拘礼法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文中“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?
答案:反对将生死寿夭等同看待的虚无态度,承认生命差异与消亡的真实性,体现对个体价值的珍视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兰亭集序》与曹操《短歌行》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差异。
答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