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孟子《孟子三章》原文及翻译

孟子《孟子三章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09-06 17:15:01

孟子《孟子三章》原文及翻译

《孟子三章》是《孟子》一书中的经典篇章,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、民本观念和道德哲学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孟子的核心思想。

原文
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(节选)

作者:孟子

孟子见梁惠王。

王曰:“叟!不远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利吾国乎?”

孟子对曰:“王!何必曰利?亦有仁义而已矣。

王曰‘何以利吾国’,大夫曰‘何以利吾家’,士庶人曰‘何以利吾身’,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。

万乘之国,弑其君者,必千乘之家;

千乘之国,弑其君者,必百乘之家。

万取千焉,千取百焉,不为不多矣。

苟为后义而先利,不夺不餍。

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,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。

王亦曰仁义而已矣,何必曰利?”

译文

孟子拜见梁惠王。

梁惠王说:“老先生!您不远千里而来,对我国有什么好处吗?”

孟子回答说:“大王!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?只要有仁义就够了。

如果大王说‘怎样对我国有利’,大夫说‘怎样对我的家族有利’,士人和百姓说‘怎样对我自己有利’,上下互相争夺利益,国家就危险了。

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,杀害国君的,必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;

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,杀害国君的,必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。

在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夺取千辆,在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夺取百辆,这些大夫的产业已经不少了。

如果轻义重利,他们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。

没有讲仁德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,没有讲道义的人会怠慢自己的君主。

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够了,何必说利益呢?”

注释

叟:对老年男子的尊称。

交征利:互相争夺利益。征,取。

万乘之国: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。

弑:臣杀君、子杀父为弑。

餍:满足。

遗:遗弃。

创作背景

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,当时诸侯争霸,战争频繁。孟子周游列国,向各国君主宣传仁政思想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记载了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,体现了孟子反对功利主义、主张以仁义治国的政治理念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,采用对话体形式,通过问答层层推进,逻辑严密。

2. 语言上,善用排比和对比,如“王曰”“大夫曰”“士庶人曰”的排比,增强了说理的气势。

3. 思想上,提出“仁义”与“利”的对立,强调统治者应以仁义为本,反对急功近利。

4. 艺术上,运用历史事实和现实案例进行论证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孟子与梁惠王的这段对话,展现了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要义。孟子开篇即否定梁惠王“利”的诉求,旗帜鲜明地提出“仁义”主张。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,孟子揭示了追逐私利将导致国家危亡的严重后果。文中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”一句,道出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的根源。孟子的论述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,也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。

范文二

这段文字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辩论艺术。面对梁惠王的功利之问,孟子没有直接反驳,而是以“仁义”破题,继而用严密的逻辑推导出“重利轻义”的危害。特别是“万乘之国”至“不夺不餍”一段,用具体的历史教训警示统治者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。孟子将道德理想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,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政治智慧。

关于《孟子三章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

叟(sǒu):对老年男子的尊称。

征(zhēng):夺取。

弑(shì):臣杀君、子杀父。

餍(yàn):满足。

文学常识:

1.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,与孔子并称“孔孟”。

2. 《孟子》一书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行,是儒家经典之一。

3. 孟子主张“性善论”,提出“民贵君轻”的民本思想。

知识要点:

1. 理解孟子“仁义”思想的内涵。

2. 掌握孟子反对功利主义的主要论点。

3. 分析孟子说理的艺术特点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不远千里而来:__________

(2)上下交征利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不以千里为远

(2)互相争夺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孟子在这段对话中表达了什么主要观点?

答案:孟子主张治国应当以仁义为本,反对急功近利。他认为如果上下都追逐私利,就会导致国家危亡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,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”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这两句运用双重否定句式,强调了仁义的价值。从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两个层面,说明践行仁义的人不会做出不道德的行为,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孟子“仁义”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?

答案示例:孟子的仁义思想强调道德价值高于物质利益,对当代社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具有警示意义。它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,不能忽视道德建设,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