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刘禹锡《梁甫行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刘禹锡《梁甫行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7 20:00:02

刘禹锡《梁甫行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本文解析刘禹锡的乐府诗《梁甫行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创作背景,揭示其借古讽今的深刻内涵,并附鉴赏范文与考试重点整理。

原文

梁甫行

刘禹锡

步出齐城门,遥望荡阴里。

里中有三坟,累累正相似。

问是谁家墓,田疆古冶子。

力能排南山,文能绝地纪。

一朝被谗言,二桃杀三士。

谁能为此谋?相国齐晏子。

译文

走出齐国城门,远远望向荡阴里。

那里有三座坟墓,高低相连形状相似。

询问是谁的墓地,答是田开疆、古冶子。

他们勇力能推倒南山,文才可断绝地脉。

一旦遭受谗言陷害,仅用二桃便杀死三士。

谁能设计这般计谋?正是齐国宰相晏子。

注释

步出齐城门:以叙事开篇,点明地点。"步出"暗示诗人亲临遗迹的沉思。

累累正相似:"累累"(léi léi)形容坟墓连绵重叠,视觉上强化悲凉感。

田疆古冶子:指春秋齐国勇士田开疆、古冶子,与公孙接并称"齐邦三杰"。

二桃杀三士:典出《晏子春秋》,晏婴利用三人争功心理,以二桃诱其自尽,讽刺权谋的残酷。

文能绝地纪:"绝地纪"指精通天文地理,此处夸张表现三士文武全才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刘禹锡贬谪朗州期间。唐宪宗时期,永贞革新失败,刘禹锡因参与改革被贬。诗中借齐国三士冤死之事,暗喻革新派遭政治迫害的境遇,表达对权谋倾轧的愤懑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乐府叙事体,前六句写景叙事,后四句议论,转折在"一朝被谗言",由实入虚。

2. 语言艺术:"排南山""绝地纪"用夸张手法突显三士才能,反衬其悲剧结局的荒谬。

3. 思想内涵:表面咏史,实则揭露中唐党争中"谗言杀人"的现实,体现诗人对政治黑暗的清醒认知。

4. 表现手法:结尾设问"谁能为此谋",将批判矛头直指晏婴(影射当权者),增强讽刺力度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梁甫行》的悲剧张力在于对比手法的运用。前八句极力渲染三士的非凡才能与坟墓的荒凉,后两句陡然揭露其死于阴谋的真相。刘禹锡以"二桃杀三士"的典故为镜,照见中唐政治斗争的险恶。诗中"力能排南山"与"一朝被谗言"形成巨大反差,暗示在权力游戏中,才能反而成为招祸之由。这种对历史悲剧的重新诠释,实为对当代政治生态的尖锐批判。

范文二

刘禹锡借乐府旧题发新声。《梁甫行》继承汉乐府"感于哀乐,缘事而发"的传统,但突破了单纯咏史的局限。诗中"问是谁家墓"的设问结构,引导读者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联。末句"相国齐晏子"冷峻点出阴谋策划者,暗指永贞革新后当朝宰相的排挤行为。这种将个人政治遭遇融入历史叙事的写法,既保持诗歌的含蓄性,又强化了批判力度,体现刘禹锡"沉郁中见锋锐"的独特诗风。

关于《梁甫行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累累(léi léi)、绝地纪(指天文地理)、缘(因为)

文学常识:乐府诗体、晏子春秋典故、刘禹锡"诗豪"称号

意象分析:"三坟"象征政治迫害的集体悲剧,"二桃"隐喻权力诱惑的致命性

意境特征:苍凉悲慨中蕴含冷峻批判,形成"哀而不伤,讽而不露"的审美效果

知识全解:此诗属于咏史怀古诗,创作时间约在公元806-814年,收录于《刘宾客文集》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累累正相似:__________

(2)文能地纪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重叠堆积的样子

(2)断绝

解析:"累累"需联系坟墓形态理解,"绝"在此处为动词用法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二桃杀三士"在诗中有什么深层含义?

答案:既指历史典故中三士因争功而死,更隐喻永贞革新派因政治斗争遭贬黜的遭遇,揭示权力角逐的残酷性。

解析:需结合创作背景,理解诗人的借古讽今手法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力能排南山,文能绝地纪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用夸张手法极言三士才能之高,与后文"被谗言"形成强烈反差,突出才能反遭忌恨的悲剧性,强化批判力度。

解析:注意对偶句式与夸张修辞的综合作用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梁甫行》与李白《梁甫吟》的情感差异。

答案:李白诗抒写个人功业未遂的悲愤,风格豪放;刘禹锡诗聚焦政治阴谋的批判,风格沉郁。前者重抒情,后者重讽喻。

解析:需从诗人性格、时代背景角度分析差异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