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禹锡《长沙过贾谊宅》原文译文及赏析
刘禹锡的《长沙过贾谊宅》借凭吊汉代贾谊旧宅,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与历史沧桑之感。本文提供完整原文、精准译文、详细注释,并解析其艺术手法与思想内涵。
原文
长沙过贾谊宅
唐·刘禹锡
三年谪宦此栖迟,
万古惟留楚客悲。
秋草独寻人去后,
寒林空见日斜时。
汉文有道恩犹薄,
湘水无情吊岂知。
寂寂江山摇落处,
怜君何事到天涯。
译文
贾谊贬谪长沙三年,在此久居滞留。
千古以来,只留下楚地游子的悲叹。
秋草萋萋,独自寻觅他离去的踪迹,
寒林萧瑟,空见夕阳西斜的残照。
汉文帝虽称明君,恩遇尚且如此淡薄,
湘水无情流淌,怎知后人凭吊的心绪。
寂寞的江山草木凋零之处,
叹你究竟为何被放逐到这天涯尽头。
注释
"三年谪宦":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。"谪宦"(zhé huàn)指贬官。
"栖迟":滞留、栖身,暗含政治失意。
"楚客":指贾谊,亦暗喻刘禹锡自身流落楚地的处境。
"秋草""寒林":选用典型衰飒意象,营造寂寥氛围。
"汉文有道":反讽手法,汉文帝史称明君却未能重用贾谊。
"湘水无情":拟人化描写,强化历史无情的苍凉感。
创作背景
唐元和十年(815年),刘禹锡因"永贞革新"失败被贬连州刺史,赴任途中经长沙贾谊故居。此时距其初次贬谪已过十余年,诗中融合了对贾谊命运的感慨与自身政治失意的郁愤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首联点题,颔联写景,颈联议论,尾联抒情,符合七律起承转合规范。
2. 语言特色:"秋草""寒林""斜日"等意象密集,形成萧瑟凄凉的意境群。
3. 思想内涵:借古讽今,揭示历代才士的共同悲剧,隐含对当朝政治的不满。
4. 艺术手法:历史与现实双线交织,贾谊形象成为诗人情感投射的载体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秋草独寻"与"寒林空见"构成精妙的空间叙事。诗人踏着秋草寻觅贾谊踪迹,这个"寻"既是实地探访,更是精神层面的追慕。而"空见"的斜阳,既是眼前实景,又象征贾谊政治生命的陨落。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,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,使凭吊之情更具穿透力。
范文二
颈联"汉文有道恩犹薄"体现深刻的历史反思。刘禹锡特意选取以开明著称的汉文帝时期作为参照,暗示即使在最好的时代,才士仍难免被弃用的命运。这种认识超越了个人怨愤,触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皇权关系的本质矛盾,使诗歌具有思想史层面的深度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谪宦(zhé huàn)、栖迟(qī chí)、楚客(chǔ kè)
2. 文学常识:贾谊《吊屈原赋》与刘禹锡咏史诗的传承关系
3. 意象体系:秋草、寒林、斜日构成的衰败意象群
4. 表现手法:借景抒情、用典反讽、双关语运用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栖迟:__________
(2)楚客:__________
答案:
(1)滞留、栖身
(2)指贾谊,亦暗指诗人自己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汉文有道恩犹薄"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?
答案:揭示即使贤明如汉文帝,对人才也难免刻薄寡恩,暗含对当朝统治者用人政策的不满。
三、表现手法
题目:分析"秋草独寻人去后"的艺术表现力。
答案:通过"秋草"意象营造萧瑟氛围,"独寻"二字既写实景又喻精神追寻,将物境与心境融为一体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李商隐《贾生》在立意上的异同。
答案:同:均借贾谊遭遇抒怀才不遇之感。异:刘诗侧重历史循环的悲慨,李诗聚焦统治者"不问苍生问鬼神"的批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