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朱自清散文春的原文及赏析

朱自清散文春的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7 18:15:02

朱自清散文《春》的原文及赏析

朱自清的散文《春》是现代文学中描绘自然之美的经典之作,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作品解析等多角度深入解读,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。

原文

《春》

朱自清

盼望着,盼望着,东风来了,春天的脚步近了。

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,欣欣然张开了眼。山朗润起来了,水涨起来了,太阳的脸红起来了。

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,嫩嫩的,绿绿的。园子里,田野里,瞧去,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。坐着,躺着,打两个滚,踢几脚球,赛几趟跑,捉几回迷藏。风轻悄悄的,草软绵绵的。

桃树、杏树、梨树,你不让我,我不让你,都开满了花赶趟儿。红的像火,粉的像霞,白的像雪。花里带着甜味儿;闭了眼,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、杏儿、梨儿。

译文

我殷切地盼望着,盼望着,东风终于吹来了,春天的脚步近了。

万物都像刚刚苏醒的样子,欢欢喜喜地睁开了眼睛。山色变得明朗润泽,河水上涨,太阳的脸庞也泛起了红晕。

小草悄悄地从泥土里探出头来,嫩嫩的,绿绿的。园子里,田野上,放眼望去,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。人们可以坐着,躺着,打几个滚,踢几脚球,赛几趟跑,玩几回捉迷藏。风儿轻柔地吹拂,草儿柔软地铺展。

桃树、杏树、梨树,争先恐后地开满了花朵。红的似火,粉的如霞,白的像雪。花香中带着甜味;闭上眼睛,仿佛树上已经结满了桃子、杏子、梨子。

注释

“欣欣然”:欢喜的样子,表现万物复苏的喜悦。

“赶趟儿”:争先恐后,形容百花竞放的景象。

“红的像火”:比喻桃花鲜艳的色彩,增强画面感。

“闭了眼”:通过想象将春花与秋实联系起来,体现生命的延续。

创作背景

《春》创作于1933年,正值中国社会动荡时期。朱自清此时任教于清华大学,面对国家内忧外患,他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描写,寄托对新生与希望的向往。散文中明快的节奏和鲜活的意象,与当时压抑的社会氛围形成鲜明对比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采用递进式描写,从宏观的春天气象到微观的花草细节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清新自然,善用拟人手法,如“太阳的脸红起来了”,赋予自然以生命。

3. 思想内涵上,通过对春天生机的赞美,表达对生命力的歌颂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。

4. 艺术特色体现在感官描写丰富,视觉、嗅觉、触觉等多角度呈现春日景象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朱自清笔下的春天不是静态的画卷,而是充满动感的生命剧场。文中连续使用“钻”“赶趟儿”“赛跑”等动词,将自然景物人格化,形成独特的审美效果。特别是“桃树、杏树、梨树,你不让我,我不让你”的描写,通过拟人化的竞争关系,生动展现万物竞发的蓬勃生机。这种写法突破了传统景物描写的局限,赋予春天以强烈的生命意识。

范文二

《春》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细腻的感官描写。作者不仅描绘了春天的色彩,还捕捉到“花里带着甜味儿”的嗅觉体验和“草软绵绵”的触觉感受。这种多感官的描写方式,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天的气息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朱自清将视觉上的春花与想象中的秋实联系起来,在短短几句话中完成了生命周期的诗意呈现,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。

关于《春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朗润(lǎng rùn)、赶趟儿(gǎn tàngr)、欣欣然(xīn xīn rán)

2. 文学常识: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,《春》是其抒情散文代表作。

3. 知识要点:掌握拟人、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。

4. 意象意境:理解“东风”“小草”“百花”等意象的象征意义。

5. 艺术特色:分析多感官描写和动态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朗润:__________

(2)赶趟儿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明朗润泽

(2)争先恐后

解析: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特殊含义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文中“桃树、杏树、梨树,你不让我,我不让你”表现了怎样的意境?

答:通过拟人手法表现百花争艳的生机勃勃景象,体现春天旺盛的生命力。

解析:这种写法将静态的植物动态化,增强文章的感染力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闭了眼,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、杏儿、梨儿”的表达效果。

答:通过想象将春花与秋实联系起来,展现生命的延续性,表达对丰收的期待。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拓展了文本的时空维度。

解析:要注意分析联想手法在文中的作用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《春》中表现的自然观?

答示例:朱自清将自然人格化,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。这种描写既是对自然美的礼赞,也寄托着对生命活力的歌颂。

解析:分析作品思想内涵要结合创作背景和作者风格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