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鲁迅的风筝原文及赏析

鲁迅的风筝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2 10:00:02

鲁迅《风筝》原文及赏析

《风筝》是鲁迅回忆童年往事的散文名篇,通过风筝事件展现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摧残,隐含作者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。

原文

《风筝》

鲁迅

北京的冬季,地上还有积雪,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,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。

故乡的风筝时节,是春二月,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,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。

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,不但不爱,并且嫌恶他,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。

我的小兄弟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,多病,瘦得不堪,然而最喜欢风筝,自己买不起,我又不许放,他只得张着小嘴,呆看着空中出神,有时至于小半日。

有一天,我忽然想起,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,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。

我恍然大悟似的,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,推开门,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。

译文

北京冬天积雪未消,光秃的树枝刺向天空,远处飘着几只风筝。

在我的家乡,放风筝是早春二月的事。只要听见风筝轮子转动的声音,抬头就能看见墨色的蟹形风筝或淡蓝色的蜈蚣风筝。

但我一向不喜欢放风筝,不仅不喜欢,甚至厌恶,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的游戏。

我体弱多病的小弟弟那时十岁左右,虽然瘦弱却极爱风筝。因为没钱买,我又不准他放,他只能呆呆地望着天空出神,有时一看就是大半天。

某天我突然发觉很久没见他了,想起曾在后院见他捡拾枯竹。

我猛然明白过来,冲向堆放杂物的小屋,果然在积满灰尘的杂物堆里发现了他。

注释

【风筝时节】指农历二月,民间有"二月二,放风筝"的习俗。

【沙沙的风轮声】传统风筝安装竹制响器,飞行时发出声响。

【没出息】方言,指不成器、没前途。反映当时轻视游戏的传统观念。

【瘦得不堪】"不堪"意为极度,强调弟弟病弱体态。

【什物】杂物。此处暗示弟弟躲藏的环境压抑。

创作背景

本文写于1925年1月,收录于散文诗集《野草》。当时鲁迅在北京目睹军阀混战,借回忆童年反思封建教育对人性的压制。其弟周建人证实,鲁迅确实曾毁坏过弟弟制作的风筝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采用倒叙手法,从北京冬景切入童年记忆,形成时空对照。

2. "灰黑秃枝"与"淡墨色风筝"的冷色调描写,奠定压抑情感基调。

3. 通过"不许放""嫌恶"等词,展现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扼杀。

4. 弟弟"呆看天空"的细节,生动表现被压抑的渴望。

5. 杂物间的发现场景,暗示创造性思维在传统教育中的处境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风筝》以凝练的笔法勾勒出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:北京冬日的肃杀与故乡春日的生机。鲁迅用"灰黑色秃树枝"的意象隐喻封建教育的僵化,而"淡墨色蟹风筝"则象征着被束缚的童真。最动人的是弟弟"张着小嘴"仰望的细节,这个凝固的姿势成为被压抑童年的永恒剪影。文中没有直接谴责,但通过"我"的专制与弟弟的沉默,深刻揭示了传统教育中权威与服从的畸形关系。

范文二

这篇散文的深刻性在于双重忏悔意识。表面是兄长对弟弟的愧疚,深层是对整个教育制度的反思。鲁迅特意强调"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",这种偏见正是封建教育灌输的结果。当成年后的"我"想要补过时,弟弟却全然忘却,这种麻木比伤痛更令人心惊。文章结尾处尘封的杂物间,恰似被传统观念禁锢的创造力空间。这种象征手法使个人记忆升华为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写照。

关于《风筝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【重点字词】丫杈(yā chà)、嫌恶(xián wù)、什物(shí wù)、不堪(bù kān)

【文学常识】选自《野草》,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诗集,1927年出版。

【艺术手法】对比(冬/春)、象征(风筝/自由)、细节描写(弟弟神态)

【核心主题】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,呼唤个性解放。

【哲学内涵】"忘却的救赎"悖论:施暴者记得,受害者遗忘,凸显精神奴役的残酷性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嫌恶:__________

(2)不堪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厌恶反感

(2)极度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我"为什么毁坏弟弟的风筝?

答案:受封建观念影响,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行为,反映了传统教育对儿童游戏权利的剥夺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他只得张着小嘴,呆看着空中出神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通过神态细节描写,生动表现弟弟被压抑的渴望,无声的凝视比哭闹更具冲击力,侧面批判专制教育。

四、比较阅读

题目:比较《风筝》与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中的教育观。

答案:两文都批判封建教育,但《风筝》侧重家庭教育的专制,《从百草园》侧重学堂教育的僵化,共同构成对传统教育体系的全面反思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