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鲁迅药原文及赏析

鲁迅药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14 09:00:02

鲁迅《药》原文及赏析

引导语:鲁迅的短篇小说《药》以辛亥革命为背景,通过华老栓夫妇为儿子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,揭示了国民的愚昧和革命的悲剧性。本文将呈现原文选段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。

原文选段

秋天的后半夜,月亮下去了,太阳还没有出,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;除了夜游的东西,什么都睡着。

华老栓忽然坐起身,擦着火柴,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,茶馆的两间屋子里,便弥满了青白的光。

白话译文

秋季凌晨时分,月亮已落而朝阳未升,天空呈现暗蓝色;除夜间活动的生物外,万物都在沉睡。

华老栓突然从床上坐起,划亮火柴点燃油灯,昏黄的光线立即充满茶馆的两间屋子。

注释

【乌蓝】wū lán 形容黎明前暗蓝色的天空,暗示压抑的社会环境。

【夜游的东西】借指夜间活动的动物,反衬人类社会的死寂。

【青白的光】油灯发出的冷色调光线,象征希望的渺茫与现实的残酷。

创作背景

1919年4月创作,正值新文化运动高潮期。鲁迅亲历辛亥革命失败,目睹民众对革命者的冷漠。绍兴秋瑾被害事件为其重要素材来源。

作品解析

1. 环境描写:开篇的"乌蓝的天"奠定阴郁基调,时间设定在昼夜交替之际,暗示新旧时代的矛盾。

2. 象征手法:人血馒头既是具体物象,又象征革命者鲜血被愚昧民众吞噬的悲剧。

3. 双线结构:明写华小栓治病,暗写夏瑜就义,通过坟场相遇完成叙事闭环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药》的时空设置极具匠心。故事始于秋夜将尽未尽之时,这个"非昼非夜"的模糊时段,恰如辛亥革命后新旧交替的社会状态。华老栓点灯的动作,与其说是迎接黎明,不如说是延续黑暗——油灯"青白的光"恰如其分地照出这群"铁屋子"里昏睡的人们。鲁迅用三个精确的时间意象(秋夜、黎明、清明),构建起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图谱。

范文二

小说中的"看客"群像令人战栗。刑场围观者"颈项都伸得很长,仿佛许多鸭,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,向上提着",这个经典比喻暴露出国民的麻木。更可悲的是,这种麻木会传染:华大妈听到刽子手夸赞人血馒头"痨病都包好"时,竟"变作灰黑的颜色"。鲁迅撕开了"国民性"最残酷的真相:愚昧会吞噬善良,冷漠终将反噬自身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注音】蹩进(bié jìn) 攫取(jué qǔ) 瘐毙(yǔ bì)

【文学常识】《药》收入小说集《呐喊》,采用"双线结构",是鲁迅"揭出病苦"创作理念的代表作。

【意象分析】"人血馒头"包含三重象征:封建迷信的载体、革命者牺牲的见证、民众愚昧的具象化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弥满:__________

(2)蹩进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充满

(2)躲躲闪闪地进入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夏瑜坟上的花环有何深意?

答案:既暗示革命后继有人,又体现作者"听将令"添上的希望亮色,与整体阴郁基调形成反差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药》与《阿Q正传》的国民性批判视角。

答案:《药》侧重展现民众对革命者的隔膜,《阿Q正传》着重揭示底层民众的精神胜利法,两者共同构成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立体批判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药》分析鲁迅"铁屋子"比喻的现实意义。

答案示例:在信息爆炸的当代,"铁屋子"演变为信息茧房,提醒我们警惕认知局限,避免成为新型"看客"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