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湾《次北固山下》原文及赏析
本文围绕唐代诗人王湾的羁旅名作《次北固山下》,系统解析其文本内涵与艺术价值。读者将通过原文、译注、背景、鉴赏及考点五部分,全面掌握这首早春行舟诗的时空意境与哲理表达。
原文
次北固山下
【唐】王湾
客路青山外,行舟绿水前。
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。
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。
乡书何处达?归雁洛阳边。
译文
旅途延伸至青山之外,小舟行驶在碧绿江水间。
潮水涨平使江面开阔,顺风中船帆高高悬起。
朝阳从残夜的海面升起,江南春意已闯入旧年。
家书如何才能寄到?托付北归大雁捎往洛阳。
注释
【客路】指旅途。"青山外"以空间延伸暗示漂泊之远。
【潮平】春潮上涨与岸齐平,"阔"字展现长江的浩渺气象。
【风正】风顺而和,"悬"字生动表现帆的受力平衡状态。
【海日】长江下游古称海门,此处"海"实指江海交汇处。
【残夜】夜将尽时的天象,与"旧年"共同构成时空双重更替。
【归雁】化用《汉书·苏武传》雁足传书典故,寄托思乡情切。
创作背景
王湾作为开元初年北方士子,沿运河南下吴楚游历。本诗作于岁末年初舟行镇江段时,正值开元盛世前期,诗中壮阔景象与新旧交替的感悟,折射出盛唐特有的时空意识和精神气象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首联点题,颔联绘景,颈联转理,尾联抒情,四联起承转合分明。
2. 时空处理:"残夜-旧年"的时间意象与"青山-绿水"的空间意象交织,形成多维意境。
3. 诗眼提炼:"生""入"二字赋予自然景象生命动感,体现盛唐诗歌的刚健特质。
4. 情感层次:由旅途风物的客观描写,渐次转入岁月更替的哲思,最终归于乡愁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颈联"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"堪称盛唐气象的微观标本。诗人将昼夜交替、年岁更迭的宏大时空,压缩在十个字的物理反应中。"生"字赋予旭日破海而出的动态,与"入"字表现的春意侵袭形成力量呼应。这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处理,既延续了六朝山水诗的细腻观察,又注入了唐人特有的生命力度,为后世"盛唐之音"的审美判断提供了典型范例。
范文二
尾联的思乡表达具有特殊的时代印记。在唐代完备的邮驿制度下,诗人仍选择"归雁传书"的意象,实则是对汉魏风骨的自觉继承。但不同于南北朝诗人的悲苦情调,"洛阳边"的地理实指和"何处达"的平静询问,既保持情感浓度,又体现盛世文人的从容气度。这种哀而不伤的抒情方式,正是唐音区别于前代的重要特征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注音:北固山(běi gù shān)、残夜(cán yè)、归雁(guī yàn)
2. 文学常识:王湾属盛唐山水田园诗派,与孟浩然、储光羲齐名,本诗被殷璠收录于《河岳英灵集》
3. 核心意象:春江、归雁象征时序变迁与羁旅情怀,海日喻示光明前景
4. 艺术手法:对仗工稳而不板滞(潮平对风正,两岸对一帆),动词锤炼精准(生、入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次:__________
(2)风正:__________
答案:
(1)停泊
(2)风顺而和
解析:需结合唐代舟行常识,"次"指临时停靠,"正"形容风向稳定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"表达了怎样的哲理?
答案:揭示新旧事物交替的必然规律,暗含时光流逝中孕育希望的辩证思想。
解析:两句以自然现象喻指社会发展,体现盛唐人积极进取的时间观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李白《渡荆门送别》的尾联抒情方式差异
答案:王诗借归雁传书含蓄表达乡愁,李诗"仍怜故乡水"直抒胸臆。前者委婉典雅,后者奔放自然。
解析:差异根源在于诗人性格及盛唐不同时期的审美风尚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"的画面表现力
答案:通过水平线(平潮)与垂直线(悬帆)的几何构图,展现长江下游的开阔景象。"阔"字写视觉感受,"悬"字状物理平衡,共同构成唐人山水诗的经典画面。
解析:两句体现盛唐诗歌"即目成吟"的写实能力与空间塑造意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