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原文及赏析
《归园田居》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,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,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束缚的厌倦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及鉴赏分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。
原文
归园田居·其一
陶渊明
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
误落尘网中,一去三十年。
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
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
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
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
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
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
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。
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
译文
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天性,天性本就热爱山林。
误入仕途的罗网,一去便是三十年。
笼中鸟眷恋旧日的树林,池中鱼思念往昔的深潭。
在南野开荒耕种,回归田园,保持本真。
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地,草屋八九间。
榆柳的树荫遮蔽后檐,桃李排列在堂前。
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,村落炊烟袅袅升起。
深巷中传来狗吠,桑树顶上有鸡鸣。
家中没有世俗的纷扰,空静的居室充满闲适。
长久被困在官场的牢笼,如今终于回归自然。
注释
适俗韵:适应世俗的性情。韵,性情、气质。
尘网:比喻官场的束缚。
羁鸟:被关在笼中的鸟,比喻仕宦生活。
池鱼:养在池中的鱼,比喻官场中人。
守拙:保持淳朴本性,不迎合世俗。
暧暧:昏暗不明的样子,形容远处村庄的朦胧。
依依:轻柔飘动的样子,形容炊烟袅袅。
樊笼:比喻官场的束缚。
创作背景
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,曾短暂出仕,但厌恶官场腐败,最终辞官归隐。此诗作于他归隐初期,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涯的反思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全诗分为三层,前四句写归隐缘由,中间八句描绘田园景象,最后两句总结归隐的喜悦。
2. 语言:质朴自然,善用比喻(“羁鸟”“池鱼”)和白描(“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”)。
3. 思想:体现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傲骨,以及对自由、自然的追求。
4. 艺术特色:意境恬淡,画面感强,情景交融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归园田居》以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田园画卷。诗人以“羁鸟”“池鱼”自喻,形象地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。后八句通过“榆柳”“桃李”“狗吠”“鸡鸣”等意象,营造出宁静和谐的田园氛围。结尾“复得返自然”一句,点明全诗主旨,展现了诗人脱离官场后的轻松与喜悦。
范文二
陶渊明的田园诗以“真”取胜。此诗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通过白描手法,将田园生活写得生动可感。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”两句,以朦胧的远景和轻柔的炊烟,烘托出乡村的宁静与温馨。全诗语言平淡,却蕴含深厚的情感,体现了诗人“返璞归真”的人生理想。
关于《归园田居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
1. 适俗韵(shì sú yùn):适应世俗的性情。
2. 尘网(chén wǎng):比喻官场的束缚。
3. 羁鸟(jī niǎo):被关在笼中的鸟。
4. 守拙(shǒu zhuō):保持淳朴本性。
文学常识:
1. 陶渊明,东晋诗人,田园诗派的开创者。
2. 本诗体现了陶渊明“自然”“真淳”的诗歌风格。
意象意境:
1. “羁鸟”“池鱼”象征官场束缚。
2. “榆柳”“桃李”等意象营造出恬淡的田园意境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适俗韵:__________
(2)尘网:__________
答案:
(1)适应世俗的性情。
(2)比喻官场的束缚。
二、主旨理解
问:诗中的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答:表达了诗人脱离官场束缚、回归自然的喜悦与解脱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”的艺术特色。
答:这两句以朦胧的远景和轻柔的炊烟,描绘出乡村的宁静与温馨,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,体现了陶渊明白描手法的艺术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