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论》原文及赏析节选
本文解析东汉张仲景所著《伤寒论》核心条文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与鉴赏,展现中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文学价值。
原文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·第五条
张仲景〔东汉〕
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。
阳浮者,热自发;
阴弱者,汗自出。
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
翕翕发热,鼻鸣干呕者,
桂枝汤主之。
译文
太阳经感受风邪,脉象轻取浮显而重按柔弱。
脉浮显示体表发热;
脉弱反映汗液外泄。
瑟瑟发抖怕冷,阵阵不适畏风,
持续低热不退,兼有鼻塞干呕,
当用桂枝汤治疗。
注释
阳浮阴弱:指脉象特点,轻按(阳)显浮脉,重按(阴)显弱脉。
啬啬(sè sè):形容怕寒蜷缩状,拟声词强化体感描写。
翕翕(xī xī):如鸟羽合拢般持续低热,叠词突出症状特征。
鼻鸣:风邪犯肺导致的鼻塞呼吸声,体现中医"肺开窍于鼻"理论。
创作背景
东汉建安年间瘟疫频发,张仲景家族二百余人病亡过半。其在长沙太守任上系统总结临床经验,将外感热病归纳为六经辨证体系,开创"理法方药"结合的经典范式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先论病机(脉象),再述症状,最后给出方剂,形成"病-证-治"闭环。
2. 语言艺术:三组叠词构成症状蒙太奇,啬啬、淅淅、翕翕兼具声韵美与画面感。
3. 思想内核:建立"脉证相应"诊断标准,体现"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"的辨证思维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条文以脉象为纲,阳浮阴弱的辩证揭示卫强营弱病机。啬啬、淅淅两组寒颤描写,将抽象风寒具象为可感知的生理反应,翕翕发热更以动态比喻描摹持续低热特征。末句"桂枝汤主之"五字斩截,展现经方"方证对应"的严谨性。全文仅35字,却构建起完整的诊断治疗框架。
范文二
张仲景开创性地用文学手法记录医学观察。鼻鸣干呕的细节捕捉,显示其临床观察的精细。三组叠词形成症状排比,既有韵律节奏又强化记忆点。这种将抽象病机转化为具象症状的书写方式,使中医理论获得鲜活的表现力,堪称医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。
考试重点整理
字词读音:啬(sè)、翕(xī)、桂枝(guì zhī)
文学常识:我国首部临床医学专著,创立六经辨证体系
核心考点:阳浮阴弱的脉象意义、桂枝汤适应证、叠词的艺术效果
意象分析:恶风恶寒意象群构建表证诊断标准
重点试题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阳浮:__________
(2)主之:__________
答案:
(1)脉象轻取显浮
(2)应当用(某方)治疗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"描写了怎样的病理状态?
答案:通过拟声词生动表现患者畏寒怕风的表证特点,反映风寒袭表的病机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伤寒论》与《黄帝内经》在文体上有何差异?
答案:《内经》采用黄帝岐伯问答体,侧重理论阐述;《伤寒论》以条文形式记录证治,更具临床实用性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翕翕发热"的表达效果
答案:用鸟羽合拢的视觉比喻,形象表现发热持续而温和的特点,兼具文学性与诊断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