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《醉翁亭记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名篇,以滁州山水为背景,抒写与民同乐的情怀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逐句译文、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语言艺术与思想内涵。
原文
醉翁亭记
欧阳修
环滁皆山也。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,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
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作亭者谁?山之僧智仙也。名之者谁?太守自谓也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
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
译文
滁州城四面都是山。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,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。望去草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地方,是琅琊山。沿山路行走六七里,渐渐听到潺潺水声,从两座山峰间倾泻而出的,是酿泉。
山势回环,道路转弯,有座亭子像飞鸟展翅般坐落在泉边的,是醉翁亭。建亭的人是谁?是山里的僧人智仙。命名的人是谁?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命名。太守与宾客来这里饮酒,稍饮即醉,而且年纪最大,所以自称醉翁。
醉翁的真意不在酒,而在于山水之间。欣赏山水的乐趣,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中。
注释
环滁:环绕着滁州城。滁(chú),今安徽滁州。
琅琊:山名,古称摩陀岭,东晋琅琊王司马睿曾居此,故改名。
翼然:像鸟展翅的样子,形容亭角翘起。
寓:寄托。此句揭示"乐"的本质是心灵与自然的共鸣。
创作背景
庆历五年(1045),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被贬滁州。当时北宋积弊丛生,他借山水排遣政治失意,却在此发现淳朴民风。文中"太守"实为作者自称,以醉翁形象淡化贬谪之苦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移步换景手法,从全景到特写,最后点明主旨,符合宋代游记"即事明理"的范式。
2. 语言艺术:21个"也"字句构成独特韵律,似醉语呢喃;"翼然"等比喻生动传神。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宴游之乐,实则体现儒家"与民同乐"的政治理想,暗含对朝政的委婉批评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醉翁亭记》最动人处在于"乐"的辩证法。欧阳修将贬谪的苦闷转化为发现的欣喜,当笔下出现"负者歌于途,行者休于树"的百姓生活图景时,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已升华为对民间生命力的礼赞。这种"乐"不是简单的逃避,而是用审美眼光重建精神家园。
范文二
文中"醉翁之意不在酒"堪称千古哲思。欧阳修以酒为媒介,完成从感官体验到精神超越的转化。山水成为主体精神的镜像,"得之心而寓之酒"的表述,暗合庄子"得鱼忘筌"的意境,展现宋代文人将生活艺术化的典型态度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欧阳修号醉翁,晚年号六一居士,北宋诗文革新领袖,"唐宋八大家"之一。
关键字词:环滁(chú)、林壑(hè)、潺潺(chán)、琅琊(láng yá)、翼(yì)然。
艺术手法:21个"也"字的判断句式构成回环韵律;"峰回路转"的空间叙事技巧。
核心意象:醉翁亭象征超脱政治挫折的精神高地,酿泉暗示生命源头的纯净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翼然临于泉上:__________
(2)得之心而寓之酒:__________
答案:
(1)像鸟展翅的样子
(2)寄托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醉翁之意不在酒"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?
答:表现作者超越现实困境,在自然山水中寻求精神解脱的达观态度,暗含儒家"穷则独善其身"的思想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"的艺术表现。
答:将抽象的精神愉悦物化为具体可感的饮酒行为,"得"与"寓"形成因果链条,揭示宋代文人"格物致知"的思维特点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醉翁亭记》与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的情感差异。
答:欧阳修在贬谪中仍保持积极心态,柳宗元则流露孤寂清冷;前者语言明快,后者笔调幽峭,反映唐宋贬谪文学的风格演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