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观潮》课文原文及赏析
《观潮》是宋代诗人周密描绘钱塘江大潮的经典散文,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自然奇观的壮丽景象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作品的文学价值与艺术魅力。
原文
观潮
周密
浙江之潮,天下之伟观也。
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。
方其远出海门,仅如银线;
既而渐近,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,
大声如雷霆,震撼激射,吞天沃日,
势极雄豪。杨诚斋诗云
"海涌银为郭,江横玉系腰"者是也。
译文
钱塘江大潮,是天下最壮观的景象。
从农历十六到十八日潮水最为盛大。
当潮水刚从海口涌出时,仅像一条银线;
渐渐靠近后,就像玉砌的城墙、雪堆的山岭连天涌来,
声音如同雷霆,震撼激荡,仿佛要吞没天空浇灭太阳,
气势极其雄伟豪壮。杨万里诗中
"海潮涌起如银铸的城郭,江面横亘似玉系腰带"说的就是这种景象。
注释
既望:农历十六日。望指十五日,既望即望后一日。
银线:比喻初现的潮头细如银丝,体现观察之细致。
玉城雪岭:连用两个比喻,形容潮水逼近时的颜色与形态。
吞天沃日:夸张手法,表现潮水气势磅礴,仿佛能淹没天地。
杨诚斋:南宋诗人杨万里,号诚斋,其诗作被周密引用佐证潮势。
创作背景
周密生活在宋末元初,曾任南宋临安府幕僚,亲历钱塘江潮的盛况。南宋时期观潮已成民间盛事,文人多作诗文记录。作者通过细腻观察,将自然奇观与人文感悟相结合,在朝代更迭的背景下,借潮水的雄浑气势寄托对故国的复杂情感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按时空顺序展开,从远观到近看,由视觉到听觉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比喻(银线、玉城、雪岭)和夸张(吞天沃日),增强画面感。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潮,实则暗含对自然伟力的敬畏和对人世变迁的感慨。
4. 表现手法:引用前人诗句,既佐证描写又体现文化传承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观潮》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动态描写的精准把握。作者用"银线—玉城雪岭"的意象转换,完整呈现潮水由远及近的形态变化。特别是"吞天沃日"四字,以超现实的想象将潮势推向极致,这种夸张非但不显突兀,反而与雷霆般的声响描写形成视听通感,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力量。
范文二
细读文本会发现,周密在壮阔的潮景描写中暗藏人文关怀。引用杨万里诗句并非简单用典,而是建立南宋文人对钱塘潮的共同记忆。在元军南下、南宋将亡的历史节点,这种对盛世民俗的追忆,实则是以潮水的永恒反衬人世的无常。末句"势极雄豪"的赞叹,或许正是对逝去王朝气韵的最后挽歌。
关于《观潮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既望(jì wàng)、沃日(wò rì)、际天(jì tiān)
文学常识:周密为宋末元初文学家,著有《武林旧事》;钱塘潮与中秋、弄潮儿等文化意象关联
艺术手法:比喻连用、时空转换描写、夸张修辞、典故化用
核心意境:通过视听结合的多角度描写,构建雄浑壮阔的审美境界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既望:__________
(2)沃日:__________
答案:
(1)农历十六日
(2)浇灌太阳,形容潮势汹涌
二、描写手法分析
题目:"玉城雪岭际天而来"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?
答案:比喻(将潮水比作玉城雪岭)、夸张(际天而来强调潮水与天相连)、视觉描写(突出潮水的颜色与形态)
三、主旨理解
题目: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深层用意是什么?
答案:通过自然奇观的永恒壮美,反衬人世变迁的无常,寄托对故国文化的追忆与思考。
四、比较阅读
题目:比较《观潮》与潘阆《酒泉子·长忆观潮》的描写角度差异。
答案:周密侧重客观景物描写,按时空顺序展现潮势变化;潘阆词则更多主观感受,通过"梦觉尚心寒"等心理描写强化观潮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