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陶渊明《五柳先生传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陶渊明《五柳先生传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5 17:00:03

陶渊明《五柳先生传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《五柳先生传》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自况之作,以虚构人物“五柳先生”为名,展现其不慕荣利、安贫乐道的隐逸志趣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。

原文

五柳先生传

陶渊明

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字。

宅边有五柳树,因以为号焉。

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。

好读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

性嗜酒,家贫不能常得。

亲旧知其如此,或置酒而招之。

造饮辄尽,期在必醉;既醉而退,曾不吝情去留。

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。

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,晏如也。

常著文章自娱,颇示己志。

忘怀得失,以此自终。

译文

这位先生不知是哪里人,也不清楚他的姓名。

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,就用“五柳”作为称号。

他安闲沉静,很少说话,不羡慕荣华富贵。

喜欢读书,却不执着于字句解释;每当有所领悟,便高兴得忘记吃饭。

生性爱喝酒,但家境贫寒不能常得到。

亲友们知道他的情况,有时备酒招待他。

他去喝酒总是一饮而尽,希望必定喝醉;醉后就自行离开,从不留恋。

家中四壁空空,挡不住风雨和烈日。

粗布短衣打着补丁,饭篮水瓢常常是空的,他却安然自若。

常写文章自娱,以此表达自己的志趣。

不计较得失,就这样度过一生。

注释

何许人:何处人。“许”表处所。

不详其姓字:故意隐去姓名,体现隐逸精神。

不求甚解:读书重在领会主旨,不拘泥字句。

晏如(yàn rú):安然自得的样子。

环堵萧然:形容家徒四壁的贫困状态。

箪瓢屡空:化用《论语》“一箪食,一瓢饮”,表现安贫乐道。

创作背景

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,社会动荡,门阀制度森严。他因不满官场黑暗,41岁辞去彭泽县令,归隐田园。《五柳先生传》约作于晚年,以自传体虚构人物,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全文仅百余字,以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形象,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。

2. 语言艺术:多用短句,如“闲静少言”“造饮辄尽”,节奏明快,体现散淡心境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“五柳先生”的贫而不忧,展现道家“自然无为”与儒家“安贫乐道”的融合。

4. 表现手法:以“箪瓢屡空”等典故暗喻精神富足,对比物质匮乏与内心丰盈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隐逸人格的文学投射

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,实为自我精神的外化。文中“不慕荣利”“忘怀得失”等句,直指士人超脱功利的人生理想。值得注意的是,他将贫困生活诗意化,“短褐穿结”与“晏如也”形成张力,凸显了“贫贱不能移”的文人风骨。这种以贫为美的审美取向,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。

范文二:白描中的精神寓言

全文无一字抒情,却处处见性情。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看似矛盾,实为对汉代经学繁琐注疏的反拨,体现魏晋玄学“得意忘言”的思维。而“既醉而退”的洒脱,暗合庄子“物我两忘”之境。陶渊明以极简笔法,构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精神乌托邦。

关于《五柳先生传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陶渊明号“靖节先生”,东晋田园诗派代表,与谢灵运并称“陶谢”。

关键字词:晏如(yàn rú)、箪瓢(dān piáo)、萧然(xiāo rán)。

意象分析:“五柳”象征自然人格,“箪瓢”化用《论语》,体现儒家修养。

主旨理解:通过隐士形象,表达对自由、本真生活的追求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不求甚解:__________

(2)晏如也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不执着于字句解释

(2)安然自得的样子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文中“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?

答案:以物质贫困反衬精神富足,表现安贫乐道、超脱物欲的隐士情怀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的深层含义。

答案:既体现陶渊明重视读书的愉悦体验,又暗含对汉代经学繁琐考据的批判,彰显魏晋文人“得意忘言”的学术风尚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