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帝内经》原文及赏析
《黄帝内经》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,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。本文选取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经典段落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解析,揭示其养生智慧与哲学思想。
原文
素问·上古天真论(节选)
黄帝
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岁,而动作不衰;
今时之人,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,时世异耶?
人将失之耶?
岐伯对曰: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
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
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
译文
上古时代的人,年龄都能超过百岁,行动不显衰老;
现在的人,年过五十就动作迟缓,是时代不同了吗?
还是人类丧失了养生之道?
岐伯回答:上古懂养生的人,遵循阴阳规律,调和养生方法,
饮食有节制,作息有规律,不过度劳累,所以形体与精神协调,
能够活到自然寿命,百岁才离世。
注释
春秋皆度百岁:春秋指年龄,度即超过。反映古人对长寿的观察。
法于阴阳:法,效法;阴阳指自然规律。体现天人合一思想。
和于术数:和,调和;术数指养生方法。强调方法要适宜。
形与神俱:形体与精神共存。中医核心观念之一。
创作背景
《黄帝内经》成书于战国至汉代,托名黄帝与岐伯对话。当时战乱频繁,民众健康受损,医家总结先秦养生经验,提出"治未病"理念。本节通过古今对比,批判时人违背自然之道的生活方式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问答体,通过黄帝设问、岐伯作答,层层推进论述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比手法,"上古"与"今时"对举,突出养生之道的变迁。
3. 思想内核:提出"形神合一""顺应自然"的养生观,影响后世中医理论发展。
4. 现实意义:强调规律生活的重要性,对现代人健康管理仍有启示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上古天真论》以朴素的语言揭示深刻哲理。开篇用"百岁不衰"与"半百而衰"的强烈对比,引发读者对生命质量的思考。岐伯的回答并非简单罗列养生条款,而是构建起"阴阳-术数-形神"的理论框架。"法于阴阳"是总纲,体现中医对自然规律的尊重;"和于术数"强调方法论的灵活性;最终达成"形与神俱"的理想状态。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,展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系统性思维。
范文二
本节文字蕴含着鲜明的批判精神。表面探讨养生问题,实则是对战国时期社会变迁的反思。当人们追逐功利而忽视生命本质时,作者借岐伯之口重申"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"的古老智慧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不妄作劳"的提法,反对过度消耗生命能量的行为,这与道家"无为"思想一脉相承。文中"天年"概念尤为珍贵,指人应享有的自然寿命,这种尊重生命本然状态的观念,至今仍具现实意义。
关于《黄帝内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
1. 中国现存最早医学典籍,与《难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《神农本草经》并称中医四大经典
2. 采用黄帝与岐伯问答体,分《素问》《灵枢》两部分
重点字词:
1. 法(fǎ):效法,遵循
2. 和(hé):调和,协调
3. 天年:自然寿命
核心思想:
1. 天人相应理论
2. 治未病预防思想
3. 阴阳平衡学说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法于阴阳:__________
(2)和于术数:__________
答案:
(1)效法、遵循
(2)调和、协调
解析:需结合中医理论理解专业术语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本文段主要阐述什么养生理念?
答案:强调顺应自然规律、保持规律作息、避免过度劳累的养生原则,追求形神和谐的生命状态。
解析:需抓住"法阴阳""和术数""形神俱"三个关键词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黄帝内经》与《庄子》养生观有何异同?
答案:相同点都主张顺应自然;不同在于《内经》强调具体养生方法,《庄子》更重精神超脱。《内经》具实践性,《庄子》具哲学性。
解析:比较时需注意医学典籍与哲学著作的差异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形与神俱"的深刻含义。
答案:概括中医健康标准,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性。仅身体无病不是真健康,需精神饱满协调,体现整体观。
解析:这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重要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