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胬肉(产乳)》金银花原文及赏析
本文围绕明代医家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的金银花方剂展开,解析其药用价值与文学表达的双重意义,结合中医药文化背景进行多维度解读。
原文
《胬肉(产乳)》
(明)李时珍
金银花,处处有之,藤生,凌冬不凋,故名忍冬。
花初开者,蕊瓣俱色白;经二三日,则色变黄。
新旧相参,黄白相映,故呼金银花,气甚芬芳。
译文
金银花各地都有生长,属于藤本植物,寒冬时节也不凋零,因此得名"忍冬"。
初开的花朵,花蕊和花瓣都是白色;经过两三天,颜色逐渐转为黄色。
新旧花朵交错生长,黄色与白色相互映衬,所以称为金银花,香气特别浓郁。
注释
【胬肉】中医术语,指眼结膜增生组织,此处特指产后眼部疾患。
【凌冬不凋】"凌"意为逾越,强调植物耐寒特性。
【新旧相参】运用对比手法,突出植物花期特征,暗含阴阳调和的中医理念。
【芬芳】双关语,既指实际香气,又隐喻药效显著。
创作背景
明代中期,妇科医学发展迅速。李时珍在编纂《本草纲目》时,特别关注产后病症的治疗。这段文字出自"忍冬"条目,将植物特性与临床应用结合,体现明代医药学的实证精神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"说明顺序,先总述植物属性,再分述花色变化。
2. 语言特色:白描手法中见炼字功力,"凌""映"等动词精准传神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自然观察揭示药性原理,反映"天人相应"的中医哲学。
4. 艺术表现:色彩对比形成视觉意象,嗅觉描写增强文本感染力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段文字堪称科学观察与文学描写的完美结合。作者以医家视角捕捉金银花"黄白相映"的独特形态,用"凌冬不凋"四字既交代植物特性,又暗喻药效的持久性。尤其"新旧相参"的表述,既符合植物学特征,又暗合中医新旧病症的诊治要义。这种将自然观察升华为医学智慧的书写方式,展现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。
范文二
文本在简练的说明中蕴含丰富的审美体验。通过"白-黄"的色彩渐变描写,构建出动态的视觉画面;"气甚芬芳"的嗅觉补充,形成通感体验。这种多感官描写的背后,是作者对药物性状的全面把握。值得注意的是,李时珍将民间俗称"金银花"的由来娓娓道来,既保留了口传医学的鲜活特质,又赋予其严谨的学术表述,体现了明代医药文献的典型特征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胬(nǔ)肉、凌(líng)冬、相参(cān)
2. 文学常识:李时珍与《本草纲目》的编纂年代(明代万历年间)
3. 意象分析:金银花象征医者"济世活人"的精神品格
4. 中医理论:理解"新旧相参"与阴阳调和理论的关联
5. 表现手法:掌握白描手法在科学著作中的运用特点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凌冬:__________
(2)相参:__________
答案:
(1)逾越冬季
(2)相互交错
解析:需结合植物生长特性理解,不可孤立解释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文中描写金银花色变过程的目的是什么?
答案:通过记录花色变化规律,佐证其药用价值,体现明代医药学的实证精神。
解析:科学观察服务于医药实践,反映"格物致知"的学术传统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文与《诗经》中植物描写的异同
答案:同:都注重植物形态特征观察;异:本文侧重药用价值说明,《诗经》多用于比兴寄托。
解析:需区分科学著作与诗歌的文体差异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新旧相参,黄白相映"的表达效果
答案:形成色彩对比的画面感,暗示药物配伍原理,同时增强文学美感。
解析:从科学性和艺术性双重角度分析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凌冬不凋"的象征意义?
答案示例:象征医者不畏艰难的职业精神,或药物经久耐用的特性。
解析:需结合中医药文化传统进行阐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