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原文及赏析
《金匮要略》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,与《伤寒论》并称中医临床奠基之作。本文选取书中经典条文,解析其医学思想与文学价值,帮助读者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与古代医籍的独特表达方式。
原文
《金匮要略·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》
汉·张仲景
问曰:上工治未病,何也?
师曰: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
四季脾旺不受邪,即勿补之。
中工不晓相传,见肝之病,不解实脾,惟治肝也。
译文
学生问:高明的医生治疗未发生的疾病,是什么道理?
老师答:所谓治未病,比如见到肝病,知道肝病会传变到脾,就应当先补益脾脏。
如果正值脾脏功能旺盛的季节不易受邪,就不需要补脾。
普通医生不懂疾病传变规律,见到肝病,不知道补脾,只治疗肝脏本身。
注释
上工:医术高明的医生。
治未病:预防性治疗,在疾病未发生或未加重时进行干预。
实脾:补益脾脏功能,增强抵抗力。
四季脾旺:中医认为脾主长夏,但在四季中都有相应功能表现。
传变:疾病在不同脏腑间的转移演变。
创作背景
东汉末年战乱频发,疫病流行。张仲景家族二百余人死于伤寒,促使他潜心研究医学。《金匮要略》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,系统总结了脏腑辨证理论,奠定了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基础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问答体形式,通过师生对话阐明医学原理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特色:文字简练准确,"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"八字揭示中医五行生克理论。
3. 思想价值:提出"治未病"的预防医学理念,强调整体观和疾病传变规律。
4. 艺术表现:运用对比手法,通过"上工"与"中工"的诊疗差异突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段经文展现了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。张仲景用简洁的对话,揭示了疾病传变规律与预防性治疗原则。"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"八字,蕴含着五行学说中肝木克脾土的相克关系,体现了中医整体观。这种由表及里、见微知著的思维方法,不仅适用于医学,对认识复杂事物也具有启发意义。
范文二
经文通过对比手法彰显医学境界的高下。"上工"着眼于疾病发展趋势,把握治疗先机;"中工"则局限于当下症状,治标不治本。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医"不治已病治未病"的核心理念。张仲景将深奥的医学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对话,使抽象原理具象化,展现了卓越的教学智慧。
关于《金匮要略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
《金匮要略》与《伤寒论》并称"医经双璧",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。
张仲景被尊为"医圣",生活在东汉末年。
2. 重点字词:
上工(shàng gōng):医术高明的医生
实脾(shí pí):补益脾脏
传变(chuán biàn):疾病转移演变
3. 核心理论:
治未病思想
五行生克学说
脏腑相关理论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上工:__________
(2)实脾:__________
答案:
(1)医术高明的医生
(2)补益脾脏功能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治未病"思想的核心是什么?
答案:在疾病未发生或未加重时进行预防性治疗,把握治疗先机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金匮要略》与《黄帝内经》在表述方式上的不同。
答案:《金匮要略》多采用问答体和具体病例,《黄帝内经》则以理论阐述为主,前者更侧重临床实践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八字简明扼要地揭示了中医五行学说和整体观,语言凝练而内涵丰富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将"治未病"思想运用于现代健康管理?
答案:强调预防重于治疗,通过定期体检、调理体质等方式,在亚健康阶段就进行干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