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长歌行》古诗原文及赏析

《长歌行》古诗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5 16:45:01

《长歌行》古诗原文及赏析

《长歌行》是汉乐府名篇,以自然意象喻人生哲理,劝诫世人惜时奋进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维度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《长歌行》汉乐府

青青园中葵,朝露待日晞。

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。

常恐秋节至,焜黄华叶衰。

百川东到海,何时复西归?

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

译文

园中青翠的向日葵,晨露等待阳光蒸发。

和煦春光普施恩泽,万物焕发生命光辉。

总担忧秋季来临后,花叶枯黄纷纷凋零。

千百条江河东流入海,何时能再向西倒流?

年轻时若不奋发努力,年老时只能空自悔恨。

注释

【葵】冬葵,古代重要蔬菜,此处象征生命活力。

【晞(xī)】晒干,体现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性。

【焜(kūn)黄】形容草木凋零的枯黄色,强化盛衰对比。

【百川意象】化用《论语》"逝者如斯夫",增强哲理深度。

【末句警语】采用"少壮-老大"对举结构,形成强烈情感冲击。

创作背景

汉代乐府机构广泛采集民间歌谣,此诗约成于西汉时期。当时社会崇尚建功立业,文人常借自然规律阐发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,与《古诗十九首》中"生年不满百"等篇形成思想呼应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前三联铺陈自然意象,后两联转折议论,符合"兴-比-赋"传统手法。

2. 语言艺术:"青青""焜黄"等色彩词形成视觉对比,"恐""徒"等情感词强化心理张力。

3. 思想内核:将道家自然观与儒家进取精神融合,突破单纯说教模式。

4. 表现手法:以"葵-露-川"等意象群构建隐喻系统,哲理表达具象化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时空意识的生命启示

《长歌行》构建了多重时空维度:晨露的短暂存在对应人生青春,春秋季节更替象征生命历程,百川归海暗示时间单向性。这种层递式时空书写,使抽象的哲理获得具象载体。尤其"何时复西归"的反问,以自然规律的不可违逆性,凸显人事努力的紧迫感,比直白说教更具感染力。

范文二:意象系统的隐喻智慧

诗中植物意象群具有特殊文化密码。葵在汉代被视作"倾叶向日"的忠贞象征,其生命轨迹暗合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。而"朝露-阳春-秋节"构成的完整生命周期,既符合农耕文明认知经验,又形成"盛极必衰"的心理预警。这种通过物候变化传递人生哲思的方式,体现了汉乐府"观物取象"的典型思维特征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汉乐府"感于哀乐,缘事而发"的创作特征;本诗与《短歌行》的体裁区别。

2. 关键字词:焜(kūn)黄、晞(xī)、徒(空自)的准确释义。

3. 艺术手法:比兴手法、意象叠加、哲理议论的结合运用。

4. 思想内涵:珍惜时光与建立功业的双重主题,反映汉代主流价值观。

5. 比较阅读:与陶渊明《杂诗》"及时当勉励"、岳飞《满江红》"莫等闲"等作品的异同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晞:__________

(2)徒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晒干,蒸发

(2)白白地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百川东到海"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?

答案:通过江河永不复返的自然现象,揭示时间不可逆性,进而引出"及时努力"的人生主张。前两句设喻,后两句点题,形成由景入理的典型结构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分析"青青园中葵"到"焜黄华叶衰"的艺术效果

答案:构成完整生命周期的视觉叙事,青翠与枯黄的色彩对比强化盛衰之感,为后文议论铺垫情感基础。这种具象化的过程描写,比直接说理更易引发共鸣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代生活谈谈"少壮不努力"的当代意义

答案示例:在知识更新加速的今天,青春时期的积累更为关键。诗中警示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,对社会发展也有启示——唯有把握科技变革的"时间窗口",才能避免被时代淘汰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