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原文及赏析

王实甫《西厢记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9 12:57:02

王实甫《西厢记》原文及赏析

《西厢记》是元代杂剧代表作之一,以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,展现了封建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。本文将呈现经典选段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部古典爱情戏剧的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【正宫·端正好】

碧云天,黄花地,西风紧,北雁南飞。

晓来谁染霜林醉?总是离人泪。

译文

碧蓝的天空飘着白云,满地都是凋零的菊花。

西风猛烈地吹着,北方的大雁向南飞去。

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得这样红?

那都是离别之人的眼泪染红的啊。

注释

碧云天:化用范仲淹《苏幕遮》"碧云天,黄叶地"意象,渲染秋日萧瑟。

黄花:指菊花,重阳节后凋零,暗喻离别时节。

霜林醉:拟人手法,将枫叶经霜变红说成是喝醉酒,实则暗指离人泣血。

离人泪:点睛之笔,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完全交融。

创作背景

元代科举废止,文人地位下降,王实甫等剧作家转向戏曲创作。《西厢记》改编自元稹《莺莺传》,但颠覆了原作"始乱终弃"的结局,反映了元代市民阶层对爱情自主的向往。剧中崔张故事发生在唐代,实则寄托了元代文人对自由爱情的理想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这段唱词采用"景—情—理"三层递进,先铺陈秋景,再点染离情,最后以设问升华。

2. 语言艺术:连用"碧""黄""红"三色对比,"紧""飞"二动词动态写景,形成强烈视觉冲击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自然景物的人格化处理,将封建礼教压制下的爱情痛苦具象化。

4. 艺术创新:突破杂剧四折一楔子的固定模式,首创五本二十一折的宏大结构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段"端正好"堪称古典戏曲写景抒情的典范。开篇三组意象叠加,构建出重阳时节的典型场景:澄澈的"碧云天"与零落的"黄花地"形成空间纵深感,"西风紧"的听觉描写与"北雁南飞"的视觉形象交织。最妙在"霜林醉"的设问,表面写枫叶经霜变红的自然现象,实则暗喻崔莺莺为离别痛彻心扉。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,使自然景物成为人物情感的载体,达到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。

范文二

王实甫在此展现了非凡的语言锻造能力。"染"字尤为精警,既描摹出枫林渐红的动态过程,又暗含血泪交融的悲剧意味。元代周德清《中原音韵》赞其"造语俊拔,比寻常骚人更胜一筹"。这段唱词虽仅28字,却包含空间转换(天—地—远方)、时间推移(晓来)、情感升华(泪染)三重维度。这种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,对后世《牡丹亭》《长生殿》等爱情剧的景物描写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关于《西厢记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,首创"才子佳人"戏剧模式,作者王实甫与关汉卿并称"元曲双璧"。

2. 重点字词:恁(nèn)时、搊(chōu)筝、扢(gē)皱等元代俗语;"靥儿(yè ér)"指酒窝,"镒(yì)"为古代重量单位。

3. 经典意象:红娘(反礼教的象征)、西厢(爱情发生地)、简帖(传情媒介)、月下联吟(才子佳人范式)。

4. 艺术突破:打破元杂剧一人主唱惯例,采用多角色轮唱;首次在戏曲中完整展现爱情心理发展过程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晓来:__________

(2)霜林醉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清晨时分

(2)枫叶经霜变红像喝醉酒

解析: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学化表达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碧云天,黄花地"营造了怎样的氛围?

答案:通过秋日典型景物组合,营造出萧瑟凄凉的离别氛围,为下文抒写离愁作铺垫。

解析:注意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内在关联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西厢记》与《牡丹亭》爱情描写的异同。

答案:相同处都歌颂自由爱情;不同在于《西厢记》展现现实抗争,《牡丹亭》更具浪漫主义色彩。前者重行为突破,后者重心理描写。

解析:需把握元代市民文学与明代浪漫思潮的时代差异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总是离人泪"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将自然景物人格化,使抽象情感具象可感;"总"字强调离愁的普遍性,升华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。

解析:注意炼字技巧与情感深化的关系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《西厢记》的反封建意义?

答案示例:通过青年男女自主择偶的故事,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;红娘形象体现了市民阶层对等级制度的挑战;大团圆结局寄托了爱情战胜礼教的理想。

解析:需结合元代社会背景分析作品的进步性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