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三字经》原文及赏析

《三字经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2 10:45:02

《三字经》原文及赏析

《三字经》是中国古代蒙学经典,以三字韵文形式阐述伦理道德、历史常识与学习方法,语言简练,内涵深远。

原文

《三字经》(节选)

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习相远。

苟不教,性乃迁。教之道,贵以专。

昔孟母,择邻处。子不学,断机杼。

窦燕山,有义方。教五子,名俱扬。

译文

人出生时天性善良,后天习惯使性格差异显现。

若不加以教导,本性可能偏离;教育的关键在于专注。

孟母曾三次迁居为子择邻,孟子逃学,她剪断织机上的布以示警醒。

窦燕山以正确方法教育五个儿子,最终皆成名成才。

注释

性本善:儒家孟子主张人性本善,与荀子“性恶论”相对。

断机杼(zhù):孟母以剪断织布比喻学业中断的危害,典出《列女传》。

窦燕山:五代人窦禹钧,因教子有方被称颂,见《三字经》典故。

创作背景

南宋学者王应麟编纂《三字经》,旨在为幼童提供简明易懂的启蒙教材。宋代重视科举教育,蒙学书籍需求旺盛,三字韵文便于记诵,内容涵盖儒家伦理、历史常识与劝学思想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三字一句,押韵工整,节奏明快,符合儿童认知规律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典故与对比,如“孟母三迁”与“窦氏五子”,强化说理效果。

3. 思想内核: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格塑造的作用,体现儒家“修身齐家”的价值观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三字经》以简驭繁,将深奥的儒家伦理转化为朗朗上口的韵文。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开篇明义,奠定人性向善的基调,后文通过孟母、窦燕山等实例,将抽象的道德教化具象化。其语言如凿冰取火,直击本质,至今仍具教育意义。

范文二

从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到“教之道,贵以专”,《三字经》揭示了环境与教育的双重作用。孟母断机的典故,以生活场景隐喻学习不可半途而废,生动且深刻。这种寓教于事的表达方式,正是中国传统蒙学的智慧结晶。

关于《三字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作者王应麟为南宋学者,本书与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并称“三百千”。

关键字词:“杼”(zhù,织布梭子)、“窦”(dòu,姓氏)。

核心思想:人性论、教育观及历史启蒙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“苟不教,性乃迁”中“迁”的含义。

答案:改变、偏离(原初的善性)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孟母“断机杼”的行为有何教育意义?

答案:以直观行动警示学习须持之以恒,不可中断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三字经》与《弟子规》在教化方式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同属蒙学经典,前者重伦理与历史启蒙,后者侧重行为规范;均采用韵文,但《三字经》更简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