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王安石《伤仲永》原文及赏析

王安石《伤仲永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12 14:38:02

王安石《伤仲永》原文及赏析

《伤仲永》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杂文,通过神童方仲永的悲剧,揭示后天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。文章以叙事说理,语言简练深刻,成为古代教育思想的经典文本。

原文

伤仲永

王安石

金溪民方仲永,世隶耕。

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,忽啼求之。

父异焉,借旁近与之,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。

其诗以养父母、收族为意,传一乡秀才观之。

自是指物作诗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观者。

邑人奇之,稍稍宾客其父,或以钱币乞之。

父利其然也,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,不使学。

余闻之也久。明道中,从先人还家,于舅家见之,十二三矣。

令作诗,不能称前时之闻。

又七年,还自扬州,复到舅家问焉。

曰:“泯然众人矣。”

译文

金溪县人方仲永,世代务农。

仲永五岁时,从未见过书写工具,忽然哭着要纸笔。

父亲感到惊奇,向邻居借来给他,他当即写下四句诗,并题上自己的名字。

诗中内容以赡养父母、团结宗族为主,全乡秀才传阅欣赏。

从此,指定事物让他作诗,他立刻完成,文采和道理皆有可取之处。

同乡人认为神奇,渐渐请他父亲做客,或用钱财求诗。

父亲贪图利益,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乡人,不让他学习。

我听闻此事已久。明道年间,随父亲回乡,在舅舅家见到仲永,他已十二三岁。

让他作诗,水平与从前传闻相差甚远。

七年后,我从扬州回来,再到舅舅家询问。

回答是:“(才华)完全消失,和普通人一样了。”

注释

世隶耕:世代属于耕田的农户。“隶”指隶属。

未尝识书具:从未见过书写工具。“尝”意为曾经。

收族:团结宗族。典出《礼记·大传》,指维护家族和睦。

环谒(yè):四处拜访。“谒”指拜见。

泯然众人:才华完全埋没。“泯”意为消失。

创作背景

王安石写于青年时期,目睹北宋科举制度下“神童崇拜”的流弊。当时民间盛行早慧教育,许多家庭急功近利,忽视系统培养。文章借仲永之例,批判这种短视行为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按时间顺序分三阶段——幼年天赋、少年平庸、成年庸常,层层递进凸显主题。

2. 语言:白描手法,无赘饰。“泯然众人”四字如刀,直指悲剧核心。

3. 思想:提出“受之人”比“受之天”更重要,强调教育的主导作用。

4. 艺术特色:对比强烈,仲永幼年“立就”与后期“不能称”形成巨大反差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伤仲永》的悲剧性在于其普遍意义。王安石以冷静笔调记述神童陨落,实则是为整个时代敲响警钟。文中“不使学”三字尤为刺目,父亲将儿子当作谋利工具,彻底斩断其发展可能。这种对教育本质的异化,至今仍具警示作用。

范文二

文章最震撼处在于结尾的平淡。没有感叹,没有议论,仅用“泯然众人矣”五字作结。这种克制反而强化了批判力量,让读者自行体会“天才消亡”的沉重。王安石深谙“以事实说话”的力量,这正是杂文艺术的至高境界。

关于《伤仲永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隶(lì)、谒(yè)、泯(mǐn)、扳(pān通“攀”)

文学常识: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,此文属议论文中的“杂说”体。

知识要点:中国古代“伤”类文体多借事抒怀,如《伤逝》《伤病马》等。

意象分析:“众人”象征平庸化,与“神童”形成价值对立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世耕:__________

(2)日仲永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隶属 (2)拉着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文中“彼其受之天也,如此其贤也,不受之人,且为众人”说明什么道理?

答案:强调后天教育比天赋更重要,缺乏培养的天才会沦为普通人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伤仲永》与韩愈《师说》在教育观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同:均重视后天学习;异:韩愈强调师道传承,王安石侧重家庭教育的责任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,谈谈“仲永现象”对现代教育的启示。

答案示例:警惕超前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扼杀,避免将才能工具化,需尊重成长规律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