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陶渊明《五柳先生传》原文及赏析

陶渊明《五柳先生传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30 18:15:01

陶渊明《五柳先生传》原文及赏析

《五柳先生传》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托名“五柳先生”所作的自传体散文,以简练笔墨勾勒出隐士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。文章通过白描手法展现安贫乐道、自然率真的生命境界,成为后世理解陶渊明思想的重要文本。

原文

五柳先生传

陶渊明

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字。宅边有五柳树,因以为号焉。

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。好读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

性嗜酒,家贫不能常得。亲旧知其如此,或置酒而招之。造饮辄尽,期在必醉;既醉而退,曾不吝情去留。

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;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,晏如也。常著文章自娱,颇示己志。忘怀得失,以此自终。

译文

这位先生不知是哪里人,也不清楚他的姓名。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,就用它作为称号。

他安闲沉静,很少说话,不羡慕荣华富贵。喜欢读书,但不执着于字句解释;每当有所领悟,就高兴得忘记吃饭。

生性爱喝酒,家里穷不能常喝。亲戚朋友知道这样,有时备酒招待他。去喝酒总要喝光,期望一定喝醉;喝醉就回家,从不在意去留。

家中四壁空空,挡不住风吹日晒;粗布短衣打着补丁,饭瓢水瓢常常空着,他却安然自得。常写文章自我娱乐,略微表达志向。忘却世俗得失,就这样度过一生。

注释

【何许人】何处人。许:处所。

【不求甚解】不刻意寻求深奥解释,体现自然读书态度。

【会意】心领神会,指对书中意趣的感悟。

【吝情】在意。吝:吝惜,引申为计较。

【环堵萧然】形容居室简陋。环堵:四周土墙;萧然:空荡貌。

【晏如】安然自若的样子,展现超脱心境。

创作背景

东晋末年政治黑暗,门阀制度森严。陶渊明四十一岁辞去彭泽县令后归隐田园,此文约作于归隐初期。通过虚构"五柳先生"形象,寄托自己拒绝同流合污、坚守精神自由的志趣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史传体例却打破常规,隐去真实姓名籍贯,突出"非传统"的隐士身份。

2. 语言艺术:白描手法贯穿全篇,"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"九字写尽贫士形象,无怨艾而有诙谐。

3. 思想内核:以"不慕荣利"为纲,构建"读书—饮酒—著文"三位一体的精神生活模式。

4. 审美境界:"欣然忘食""晏如也"等细节,展现物我两忘的天然真趣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五柳先生传》最动人处在于塑造了"非典型"隐士形象。与传统隐者刻意标榜清高不同,这位先生"造饮辄尽,期在必醉"的率真,"曾不吝情去留"的洒脱,都带着鲜活的生活气息。陶渊明故意模糊传主身份,实则是将魏晋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时代理想,凝聚在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身上。文中对贫困的描写尤见功力,"环堵萧然"的客观境遇与"晏如也"的主观心境形成张力,这种"不逃避贫困而超越贫困"的态度,比单纯歌颂隐逸更具思想深度。

范文二

文章看似平铺直叙,实则暗藏机锋。"好读书,不求甚解"二句,既是对汉代经学家皓首穷经的讽刺,也开创了"得意忘言"的审美传统。值得注意的是,五柳先生并非完全避世,他"常著文章自娱,颇示己志",这种以写作确证自我价值的方式,实为陶渊明对文人存在方式的思考。全文末句"以此自终"四字力透纸背,不同于《归去来兮辞》的激情宣言,这里展现的是经过岁月沉淀后的平静坚守,更能体现陶渊明晚期思想成熟的特质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

【晏如】yàn rú 安然自若的样子

【吝情】lìn qíng 在意、计较

【会意】huì yì 心领神会

2. 文学常识:

• 陶渊明开创"田园诗派",此文是散文体自传代表作

• 魏晋时期"人的觉醒"思潮的典型文本

3. 核心意象:

五柳树:自然人格化的象征,与官场"五斗米"形成对照

箪瓢:化用《论语》"一箪食一瓢饮",强化安贫乐道主题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不求甚解:__________

(2)晏如也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不执着于字句解释

(2)安然自若的样子
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理解特殊语境中的词义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文章结尾"忘怀得失,以此自终"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?

答:展现超脱世俗功利、坚守精神自由的生命姿态,是陶渊明"自然"哲学观的集中体现。

解析:注意联系前文"不慕荣利"的纲领性表述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五柳先生传》与刘禹锡《陋室铭》在表现隐逸情怀时有何差异?

答:《五柳先生传》突出自然真趣与精神自由,《陋室铭》更强调道德操守与文化品格。前者体现道家风范,后者带有儒家底色。

解析:需从思想渊源和时代背景角度分析差异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好读书,不求甚解"对现代阅读的启示?

答案示例:在信息爆炸时代,既要深入钻研又要避免陷入琐碎考据,保持对知识核心意趣的把握,这种阅读态度仍具现实意义。

解析:古诗文现代阐释需把握精神内核而非表面文意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