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原文及赏析
《过零丁洋》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,以沉郁悲壮的笔调抒写家国沦丧之痛与誓死不屈之志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文学价值与精神内核。
原文
《过零丁洋》
【宋】文天祥
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
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
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。
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译文
早年因科举入仕历尽艰辛,如今战火已持续四年。
山河支离破碎如风中柳絮,个人命运似雨中浮萍。
曾在惶恐滩头诉说忧惧,今在零丁洋上慨叹孤零。
自古以来谁能不死?只愿赤诚之心永载史册。
注释
起一经:指通过科举考试入仕。古代科举需精通儒家经典。
干戈寥落(gān gē liáo luò):形容战争稀少,暗指南宋抗元力量薄弱。
风飘絮:以柳絮比喻山河破碎的飘摇之态。
惶恐滩:江西赣江险滩,文天祥曾在此兵败撤退。
汗青:史册。古代竹简需火烤去汗(水分)后书写,故称。
创作背景
1279年,文天祥兵败被俘,元军押解其途经零丁洋。面对劝降,他写下此诗明志。南宋灭亡前夕,诗人以个人命运折射时代悲剧,展现士大夫的忠贞气节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六句层层递进,从家国沦丧写到自身困境;末两句陡然转折,以生死之问升华主题。
2. 语言:双关手法精妙,“惶恐滩”“零丁洋”既是地名,又暗合心境;比喻贴切,“风飘絮”“雨打萍”强化飘零感。
3. 思想: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,彰显“舍生取义”的儒家精神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过零丁洋》最动人处在于“以小见大”的叙事张力。诗人以“四周星”轻描淡写四年战乱,却用“风飘絮”“雨打萍”的意象将抽象苦难具象化。颈联地名与心理的双重呼应,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。末句“丹心照汗青”如金石掷地,将悲愤转化为不朽的生命宣言。
范文二
文天祥此诗展现了古典诗歌的隐喻智慧。“山河破碎”不仅是实景描写,更隐喻礼乐崩坏的时代;“汗青”亦非单纯指代史册,而是儒家“三不朽”中“立言”理想的体现。全诗以沉郁顿挫的节奏,完成从个体哀叹到精神超越的升华,堪称南宋遗民诗的巅峰之作。
关于《过零丁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寥落(liáo luò,稀疏)、汗青(史册)、丹心(赤诚之心)。
文学常识:文天祥与陆秀夫、张世杰并称“宋末三杰”;此诗属七言律诗,押“ing”韵。
意象分析:“风飘絮”象征国家命运,“雨打萍”隐喻个人漂泊,两者构成双重悲剧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加点词的含义:
(1)干戈寥落:__________
(2)照汗青:__________
答案:
(1)战争稀少,此处指南宋抗元力量式微
(2)照耀史册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“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”表达了怎样的精神?
答案:体现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,强调精神不朽重于肉体存亡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过零丁洋》与陆游《示儿》的爱国情感异同。
答案:同:均抒写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志;异:文诗悲壮决绝,陆诗则含“王师北定”的期待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”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对仗工整,比喻精当,将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苦难融入自然意象,增强感染力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“丹心照汗青”对当代青年的启示?
答案示例:呼唤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结合,在时代中实现精神价值的永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