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荆轲刺秦王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《荆轲刺秦王》是《战国策》中的经典篇章,讲述了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,赴秦行刺秦王嬴政的故事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。
原文
《荆轲刺秦王》(节选)
作者:刘向(整理)
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,皆白衣冠以送之。至易水上,既祖,取道。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而歌,为变徵之声,士皆垂泪涕泣。又前而为歌曰:"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"复为慷慨羽声,士皆瞋目,发尽上指冠。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,终已不顾。
译文
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,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。到了易水边,祭过路神,就要上路。高渐离敲着筑,荆轲和着节拍唱歌,发出变徵的音调,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。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:"风声萧萧啊易水寒冷,壮士这一去啊不再回还!"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,送行的人都瞪大眼睛,头发向上竖起顶起了帽子。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,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。
注释
1. 白衣冠:穿白衣戴白帽,表示诀别。
2. 既祖:已经祭过路神。祖,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。
3. 变徵(zhǐ):古代音乐调式,音调悲凉。
4. 慷慨羽声:激昂的羽调,表现壮烈之情。
5. 发尽上指冠:形容极度愤怒,头发竖起顶起帽子。
创作背景
战国末期,秦国日益强大,燕国面临灭顶之灾。燕太子丹为保全国家,决定派刺客荆轲行刺秦王。荆轲本为卫国人,游历至燕,受到太子丹礼遇。这段文字记载了荆轲出发时的悲壮场景,展现了战国时期侠士"士为知己者死"的精神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,通过送别场景的层层递进,烘托出悲壮氛围。
2. 语言简洁有力,"风萧萧兮易水寒"成为千古名句。
3. 运用音乐描写和人物反应,侧面刻画荆轲的英雄形象。
4. 表现了战国时期侠士重义轻生的精神风貌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易水送别的悲壮美学》
这段文字最动人处在于其悲壮美学的营造。白衣送别的场景已暗示了诀别之意,而音乐的变化则巧妙传递情感起伏。从"变徵之声"到"慷慨羽声",音乐调式的转换象征着情感从悲伤到激昂的升华。"发尽上指冠"的夸张描写,将众人的悲愤之情推向高潮。荆轲"终已不顾"的决绝,更凸显了侠士义无反顾的气概。
范文二
《荆轲形象的多维塑造》
作者通过多重手法塑造荆轲形象。一是环境烘托,萧瑟的易水寒风为英雄壮举铺设背景;二是侧面描写,通过送行者的反应衬托荆轲的悲壮;三是语言刻画,"壮士一去兮不复还"的自白展现其必死决心;四是动作描写,"就车而去,终已不顾"的细节表现其决绝。这种多维塑造使荆轲形象跃然纸上,成为中国文学中不朽的侠客典型。
关于《荆轲刺秦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
- 既祖(jì zǔ):已经祭过路神
- 变徵(biàn zhǐ):古代悲凉的音乐调式
- 瞋目(chēn mù):瞪大眼睛
2. 文学常识:
- 出自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
- 刘向整理
3. 艺术特色:
- 通过环境、音乐、人物反应等多角度描写
- 善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情感
4. 思想内涵:
- 展现了"士为知己者死"的侠义精神
- 反映了战国时期刺客文化的特点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既祖:__________
(2)变徵:__________
答案:
(1)已经祭过路神
(2)古代悲凉的音乐调式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答案:表达了荆轲赴死的悲壮决心和诀别的慷慨之情,既有人生无常的感慨,又有为国捐躯的豪迈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荆轲刺秦王》与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中的荆轲形象有何不同?
答案:《战国策》侧重表现荆轲的侠义精神,形象更为悲壮;《史记》则更全面展现其性格特点,增加了"图穷匕见"等细节描写,形象更为丰满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士皆瞋目,发尽上指冠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运用夸张手法,生动表现了送行者极度的悲愤之情,侧面烘托了荆轲赴死的悲壮,增强了艺术感染力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荆轲"终已不顾"的行为?
答案示例:这一细节表现了荆轲义无反顾的决心,既是对死亡的坦然,也是对使命的专注,体现了古代侠士重诺轻生的精神品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