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烛之武退秦师》原文及赏析(左传节选)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原文及赏析(左传节选)

时间:2025-09-24 15:38:01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原文及赏析(左传节选)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是《左传》中的经典篇章,记载了郑国大夫烛之武以智谋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历史事件。文章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外交智慧与语言艺术,读者可通过原文、译文及解析深入理解其策略与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·左丘明

晋侯、秦伯围郑,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。

晋军函陵,秦军氾南。

佚之狐言于郑伯曰:“国危矣!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师必退。”

公从之。辞曰:“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;今老矣,无能为也已。”

公曰:“吾不能早用子,今急而求子,是寡人之过也。然郑亡,子亦有不利焉!”

许之。夜缒而出,见秦伯……

译文

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,因郑国曾对晋国无礼,且暗中依附楚国。

晋军驻扎在函陵,秦军驻扎在氾水南岸。

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进言:“国家危急了!若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,敌军必退。”

郑文公召见烛之武,烛之武推辞道:“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他人,如今老了,更无能为力。”

郑文公说:“我未能早日重用您,现在危急才求您,是我的过错。但郑国若灭亡,对您也不利!”

烛之武答应,夜间用绳子吊下城墙,面见秦穆公……

注释

无礼于晋:指郑国曾对晋文公流亡时不加礼遇。

贰于楚:贰,背叛。郑国暗中与楚国结盟。

缒(zhuì):用绳子吊下城墙。

艺术表现:烛之武的言辞以利诱与威胁结合,层层递进,体现春秋辩士的理性与务实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前630年,晋秦联合伐郑,郑国处于灭亡边缘。烛之武作为老臣,虽未被重用,却在危急时刻以三寸之舌化解危机,反映了春秋小国生存的智慧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以“围郑—献策—说秦—退兵”为主线,逻辑严密。

2. 语言:对话简洁有力,烛之武的说辞紧扣秦晋矛盾,直击利害。

3. 思想:强调“利益至上”的外交原则,弱国通过分化强国谋求生存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堪称经典。他先承认郑国将亡,降低秦穆公戒心;再指出灭郑仅利于晋国,而秦国反受其害;最后提议秦与郑结盟,化敌为友。全文以“利”为核心,逻辑环环相扣,展现了高超的辩证思维。

范文二

《左传》的叙事笔法在此文中尤为突出。通过“夜缒而出”的细节描写,烘托出烛之武的孤勇;而秦穆公从“围郑”到“与郑人盟”的转变,仅用百余字便生动呈现,体现了史家“微言大义”的写作特色。

关于《烛之武退秦师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与读音:缒(zhuì)、贰(èr)、氾(fán)。

文学常识:选自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,作者左丘明,编年体史书。

意象意境:“夜缒”象征绝境中的智慧,“秦晋之好”反衬利益冲突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的意思:

(1)贰于楚:背叛

(2)缒而出:用绳子吊下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烛之武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?

答案:从秦国利益出发,分析灭郑对晋有利而对秦有害,并提出秦郑结盟的替代方案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然郑亡,子亦有不利焉”的作用。

答案:郑文公以个人利益打动烛之武,既体现君主悔过,又为下文游说埋下伏笔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