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舍《济南的冬天》原文及赏析
《济南的冬天》是现代作家老舍的散文名篇,以细腻笔触描绘济南冬日特有的温晴与诗意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老舍笔下的城市风貌与人文情怀。
原文
《济南的冬天》
老舍
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,像我,冬天要是不刮风,便觉得是奇迹;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。
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,像我,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,便觉得是怪事;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。
自然,在热带的地方,日光是永远那么毒,响亮的天气,反有点叫人害怕。
可是,在北中国的冬天,而能有温晴的天气,济南真得算个宝地。
译文
像我这样习惯北平生活的人,冬天若没有狂风,简直不可思议——济南的冬天偏偏没有风声。
像我这样刚从伦敦归来的人,冬天若能见到阳光,简直难以置信——济南的冬天却总是晴朗。
热带地区永远烈日炎炎,这种刺眼的晴朗反而令人不适。
但在中国北方,冬季能有这般温暖晴朗的天气,济南确实是块宝地。
注释
"风声":指北方冬季常见的呼啸寒风,老舍用"没有风声"突出济南的宁静。
"响晴"(xiǎng qíng):方言词汇,形容极其晴朗的天气,带有声音的通感效果。
"温晴":老舍自创的复合词,既指温度适宜又强调阳光明媚,奠定全文情感基调。
创作背景
1930年代老舍任教齐鲁大学期间,将北平的凛冽、伦敦的阴郁与济南的温煦对比。当时济南尚未遭战火波及,保留着传统城市格局,护城河与泉水流淌的声响成为作家重要的听觉记忆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对比手法开篇,以北平伦敦反衬济南,形成三重空间对照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口语化表达如"像我","算个宝地",使文风亲切自然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对气候的描写,隐含对安宁生活的珍视,战乱前夕的平静更显珍贵。
4. 艺术特色:通感修辞运用突出,"响晴"将视觉转化为听觉体验,增强表现力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具有独特的叙事节奏。开篇两个"对于"句式构成排比,将个人经验升华为普遍认知。作家特意选用"风声"而非"风",精确捕捉听觉印象,这种微观视角的切入使城市形象具体可感。"宝地"的民间化表述,既体现地域自豪感,又暗含知识分子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眷恋。
范文二
文本中气候对比暗含文化隐喻。北平的风象征北方粗犷,伦敦的阴郁代表西方工业文明,济南的温晴则成为中国中庸之道的具象化呈现。老舍通过天气比较完成文化身份的确认,"温晴"不仅是气象特征,更成为作家理想中的精神家园。这种将地理空间人格化的写法,构成其散文独特的抒情范式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老舍原名舒庆春,代表作有《骆驼祥子》《四世同堂》,本文选自《一些印象》系列散文。
2. 重点字词:响晴(xiǎng qíng)、着落(zhuó luò)、贮蓄(zhù xù)。
3. 艺术手法:对比(北平伦敦济南)、通感("响晴")、口语化表达。
4. 意象分析:"没有风声"象征安宁,"小山摇篮"隐喻城市地理特征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响晴:__________
(2)温晴:__________
答案:
(1)极其晴朗,带有声音联想
(2)温暖而晴朗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济南真得算个宝地"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?
答案:表达对济南气候的珍视与赞美,隐含在动荡年代中对安稳生活的向往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老舍《济南的冬天》与郁达夫《故都的秋》的情感差异。
答案:老舍笔下的冬天温暖明亮,体现对现世生活的满足;郁达夫描写的秋天清冷萧瑟,更多知识分子式的感伤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"这句话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用否定句式强调济南冬天的宁静特质,"风声"的听觉意象使描写更具现场感,与后文"响晴"形成感官呼应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宝地"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新内涵?
答案示例:传统"宝地"强调自然条件优越,现代城市更需注重人文关怀与生态平衡,使城市真正成为宜居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