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本文全面解析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,包含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"生平第一快诗"的情感内核与艺术成就。
原文
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
唐·杜甫
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。
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
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
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
译文
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,刚听到消息泪水就沾湿了衣裳。
回头看妻儿的愁容早已消失,胡乱卷起诗书高兴得发狂。
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美酒,趁着明媚春光结伴返回故乡。
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,顺流而下经过襄阳直奔洛阳。
注释
【剑外】剑门关以南,指蜀地。
【蓟北】今河北北部,安史叛军老巢。
【却看】回头看。"却"表转折。
【漫卷】胡乱卷起,动作描写体现狂喜。
【青春】指春日美景,拟人化手法。
【巴峡巫峡】长江三峡段,连用地名表现归心似箭。
创作背景
公元763年春,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告平定。流寓梓州的杜甫听闻唐军收复河南河北,百感交集写下此诗。时年诗人52岁,距离开洛阳已七年有余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起承转合分明,前四句写闻讯之喜,后四句拟归乡之途,形成情感递进。
2. 语言艺术:动词"传""闻""看""卷"串联动作细节,"忽""初""却""漫"等副词强化情感张力。
3. 思想内涵: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,乱世文人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。
4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与夸张修辞结合,"喜欲狂"的直抒胸臆打破杜甫沉郁常态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此诗以"忽传"开篇,奠定意外惊喜的基调。涕泪满衣的细节真实动人,将八年离乱的辛酸与瞬间释放的喜悦凝于一处。颔联通过妻儿表情与诗人动作的对照,展现全家劫后余生的狂喜。"漫卷诗书"的失态举止,恰是文人最本真的情感表达。尾联连用四个地名形成流水对,想象中归途的迅捷反衬现实归乡的渴望。
范文二
杜甫罕见的快意之作中,"青春作伴"的拟人堪称神来之笔。将明媚春光化为同行伴侣,既符合诗人携家带口的实际情况,又暗喻国家重现生机。全诗情感如江水奔涌,从听闻捷报的涕泪纵横,到幻想归程的酣畅淋漓,形成完整的情感链条。尾联的舟行路线设计,体现地理学家的精确与诗人的浪漫完美结合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此诗被称为杜甫"生平第一快诗",代表其少见的明快风格。
2. 关键字词:蓟(jì)北、衣裳(cháng)、漫(màn)卷、即(jí)从。
3. 艺术手法:细节描写、虚实结合、流水对仗、情感递进。
4. 思想情感:爱国情怀、思乡之情、乱世悲喜。
5. 意象意境:"青春作伴"的拟人化意象,"即从""便下"的时空意境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却看:__________
(2)漫卷:__________
答案:
(1)回头看
(2)胡乱卷起
解析:"却"表转折性动作,"漫"体现忘形之态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尾联"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答案:通过连续的地名排列和"即""便"的紧迫语气,表现诗人归心似箭的狂喜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
解析:地理名词的快速切换形成视觉流动感,强化归乡的急切心情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杜甫《春望》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。
答案:《春望》以"感时花溅泪"表现忧国忧民的沉痛,本诗则以"漫卷诗书喜欲狂"抒发闻捷的狂喜。前者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,后者展现其罕见的明快诗风。
解析:两诗皆源于安史之乱背景,但因事件性质不同形成情感反差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"的艺术特色。
答案:前句以"放歌""纵酒"的放纵行为直抒胸臆,后句将春光拟人化为归途伴侣。工整的对仗中,狂喜之情与浪漫想象相得益彰。
解析:"青春"的双关运用既指季节,又暗喻新生,体现语言张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