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韩愈《祭十二郎文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韩愈《祭十二郎文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19 16:19:01

韩愈《祭十二郎文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《祭十二郎文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悼念早逝的侄儿韩老成(十二郎)所作的哀祭文,被誉为"千古祭文第一"。文章以质朴语言倾吐叔侄深情,展现生死离别的锥心之痛。

原文

【唐】韩愈

年、月、日,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,乃能衔哀致诚,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,告汝十二郎之灵:

呜呼!吾少孤,及长,不省所怙,惟兄嫂是依。中年兄殁南方,吾与汝俱幼,从嫂归葬河阳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。零丁孤苦,未尝一日相离也。

吾上有三兄,皆不幸早世。承先人后者,在孙惟汝,在子惟吾。两世一身,形单影只。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:"韩氏两世,惟此而已!"汝时尤小,当不复记忆;吾时虽能记忆,亦未知其言之悲也。

译文

某年某月某日,叔父韩愈在得知你去世后的第七天,才能强忍悲痛表达诚意,派建中从远方备办应时祭品,告慰你十二郎的在天之灵:

唉!我幼年丧父,长大后也不知父亲模样,全靠兄嫂抚养。中年时兄长在南方去世,那时你我年纪尚小,跟随嫂嫂护送灵柩回河阳安葬。后来又与你到江南谋生。虽孤苦伶仃,但从未有一天分离。

我有三位兄长,都不幸早逝。继承韩氏血脉的,孙辈只有你,子辈只有我。两代单传,形影相吊。嫂嫂曾抚摸着你指着我说:"韩家两代人,就剩你们俩了!"你当时更年幼,应当不记得;我虽记得,却未能体会这话的悲凉。

注释

1. 季父:叔父。古代兄弟排行伯仲叔季,韩愈在族中排行最小。

2. 所怙(hù):依靠的人,特指父亲。典出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"无父何怙"。

3. 两世一身:指韩愈与十二郎分别是韩家两代中唯一的男丁。

4. "韩氏两世"句:通过嫂嫂的语言细节,凸显家族凋零的悲剧性。"抚汝指吾"的动作描写极具画面感。

创作背景

贞元十九年(803年),韩愈在京任监察御史时,突闻侄儿韩老成在宣州病逝的噩耗。韩愈三岁丧父,由长兄韩会抚养,十二郎是韩会之子。特殊的成长经历使叔侄感情深厚,文中"两世一身"的家族困境,折射出中唐士族衰落的时代阴影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打破传统祭文四言韵体,采用散体长文,按"闻丧-追忆-自责-抒哀"脉络展开,情感层层递进。

2. 语言艺术:多用短句、叹词,"呜呼""矣""邪"等语气词共出现40余次,形成泣血倾诉的语感。

3. 情感表达:通过"孩提共砚""病榻疑梦"等生活细节,展现超越叔侄的父子之情。

4. 思想内涵:在私人哀痛中渗透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,"死而有知,其几何离"的诘问具有普遍意义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祭十二郎文》最动人处在于以家常语道至情。韩愈不避琐碎地记述"汝病吾不知时,汝殁吾不知日"的愧疚,甚至详述孩童时"嫂尝抚汝指吾"的细节。这种私人化的叙事突破祭文程式,将血缘亲情转化为"两世一身"的生命共鸣。文中"彼苍者天,曷其有极"的呼告,已超越个人哀思,成为对命运无常的终极叩问。

范文二

韩愈以散文笔法革新祭文体例。全文61个"汝"字、37个"吾"字,构建出跨越生死的对话空间。"一在天之涯,一在地之角"的时空错位感,与"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"的虚实对照,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韩愈在宣泄悲痛时仍保持理性思考,"几何不从汝而死也"的假设,实则是对儒家"不夭不贱"生命观的坚守。

关于《祭十二郎文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韩愈"文起八代之衰"的散文革新主张,哀祭文体的发展脉络。

2. 关键字词:怙(hù)恃、殁(mò)、窆(biǎn)、曷(hé)其有极。

3. 名句理解:"两世一身,形单影只"反映的中唐士族困境;"一在天之涯,一在地之角"的空间修辞艺术。

4. 意象分析:"孤苦零丁"的家族叙事与"毛血日益衰"的身体意象共同构建的衰败图景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不省所怙:__________

(2)窆不临其穴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依靠

(2)下葬

解析:"怙"特指对父亲的依靠,"窆"是丧葬专用词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如何理解"两世一身,形单影只"的情感内涵?

答案:既指韩愈与十二郎分别是韩家两代仅存的男丁,又暗含对家族血脉断绝的忧虑,双重孤独感强化了悲痛。

解析:需结合"在孙惟汝,在子惟吾"的上下文理解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祭十二郎文》与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的抒情方式差异。

答案:韩文以直抒胸臆的呼告见长,欧文则通过母亲转述父亲遗言间接抒情;韩愈重当下情感宣泄,欧阳修重家族伦理建构。

解析:两文皆属哀祭散文,但体现不同时代的士大夫精神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,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"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通过"形影"与"魂魄"的虚实对照,构成生死两界的永恒阻隔;"相依""相接"的否定式表达,强化了绝望感。

解析:注意对偶句式与情感表达的契合度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祭十二郎文》,谈古代散文如何表现真挚亲情。

答案示例:可通过具体生活细节(如共砚、抚背)、特殊称谓(季父、十二郎)、心理直白(自责、疑梦)等手法,突破礼制约束展现人性本真。

解析:需区分程式化祭文与个性化抒情散文的差异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