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下厨房》金银花露原文及赏析

《下厨房》金银花露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1 13:30:02

《下厨房》金银花露原文及赏析

本文围绕清代诗人袁枚的《金银花露》展开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展现其饮食诗的生活意趣与养生哲思。

《金银花露》·袁枚

金英玉蕊沁冰瓯,

解暑何须百尺楼。

一盏凉生唇齿外,

始知草木有春秋。

译文

金银花蕊浸润在冰镇瓷碗中,

消暑不必登上高楼纳凉。

饮下这盏花露,清凉自唇齿漫延,

方悟草木亦蕴藏四时智慧。

注释

【金英玉蕊】"金英"指黄色金银花,"玉蕊"喻白色花苞,双关贵重与纯净。

【沁冰瓯】"沁"(qìn)渗透;"瓯"(ōu)敞口瓷碗,突出容器雅致。

【百尺楼】典出《晋书·王导传》,代指避暑的物理高度,反衬花露的实效。

【草木春秋】化用《庄子》"草木有本心",将时令饮品提升至生命哲学。

创作背景

乾隆三十八年夏,袁枚隐居随园,因苦暑创制金银花露。其《随园食单》记载:"采花未开者,气全味厚",反映清代文人以食疗养生的风尚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两句铺陈物象,后两句转折说理,符合绝句"起承转合"范式。

2. 语言:"沁""凉生"等动词细腻,将感官体验转化为诗意表达。

3. 思想:突破饮食诗的实用记载,赋予草木以生命时序的哲思。

4. 艺术:用"百尺楼"的典故反衬,突出"一瓯花露"的以小见大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味觉里的天人合一

袁枚将金银花露的饮用体验,升华为对自然规律的体认。"唇齿外"三字巧妙区分物理凉意与精神感悟,最终落于"草木春秋"的宇宙观。这种通过日常饮食参悟天道的写法,承继了苏轼《菜羹赋》的传统,体现清代文人对生活美学的哲学思考。

范文二:微观诗学的典范

诗人以特写镜头聚焦一碗花露:金玉色泽是视觉,沁凉是触觉,草木香是嗅觉,多重感官复合构建诗意空间。"何须""始知"的递进句式,完成从物质享受到精神发现的跳跃,展现性灵派"即小见大"的创作特色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沁(qìn)、瓯(ōu)、蕊(ruǐ)

【文学常识】袁枚"性灵说"主张、清代饮食诗发展脉络

【意象分析】"金银花"象征自然馈赠,"冰瓯"代表文人雅趣

【意境特征】清凉恬淡中蕴含理趣,体现"诗中有理"的创作倾向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"沁冰瓯"的"沁":

答案:渗透、浸润,表现花露与容器的交融状态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末句"始知草木有春秋"表达何种感悟?

答案:揭示草木蕴含自然时序的智慧,体现天人相应的哲学观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分析"解暑何须百尺楼"的修辞作用

答案:用典构成对比,突出花露的实际功效,强化"小物有大用"的主题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本诗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

答案:体现药食同源理念,反映文人将日常饮食艺术化、哲理化的审美取向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