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纪昀《河中石兽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纪昀《河中石兽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31 17:00:02

纪昀《河中石兽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《河中石兽》是清代学者纪昀的一则寓言故事,通过僧人寻找石兽的经历,阐明实践出真知的哲理。文章短小精悍,语言生动,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。

原文

**河中石兽**

**清·纪昀**

沧州南一寺临河干,山门圮于河,二石兽并沉焉。

阅十余岁,僧募金重修,求二石兽于水中,竟不可得。

以为顺流下矣,棹数小舟,曳铁钯,寻十余里无迹。

一讲学家设帐寺中,闻之笑曰:“尔辈不能究物理,是非木杮,岂能为暴涨携之去?”

乃石性坚重,沙性松浮,湮于沙上,渐沉渐深耳。

沿河求之,不亦颠乎?”众服为确论。

一老河兵闻之,又笑曰:“凡河中失石,当求之于上流。”

盖石性坚重,沙性松浮,水不能冲石,其反激之力,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,渐激渐深,至石之半,石必倒掷坎穴中。

如是再啮,石又再转,转转不已,遂反溯流逆上矣。

求之下流,固颠;求之地中,不更颠乎?”如其言,果得于数里外。

译文

沧州城南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,庙门倒塌到河里,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。

过了十多年,僧人募集资金重修寺庙,在河中寻找石兽,最终没能找到。

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,划着几条小船,拖着铁耙,寻找了十多里,没有踪迹。

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开设学馆,听了笑道:“你们这些人不懂物理,石兽不是木片,怎会被暴涨的河水冲走?”

石头坚硬沉重,沙土松软浮动,石兽埋在沙中,会越沉越深。

沿着河往下寻找,不是颠倒了吗?”众人信服,认为是正确的言论。

一位老河兵听了,又笑道:“凡是河中丢失的石头,应当到上游寻找。”

因为石头坚硬沉重,沙土松软浮动,水流不能冲走石头,但反冲的力量会在石头下方迎水处冲刷沙土形成坑穴,越冲越深,到石头一半时,石头必定倒栽进坑里。

如此反复冲刷,石头不断翻转,最终逆流而上。

到下游寻找,固然颠倒;到河底寻找,不是更颠倒吗?”按照他的话,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。

注释

**圮(pǐ)**:倒塌。

**棹(zhào)**:划船。

**曳(yè)**:拖拽。

**木杮(fèi)**:木片。

**啮(niè)**:冲刷。

**坎穴**:坑洞。

**反溯(sù)**:逆流而上。

创作背景

纪昀晚年编撰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收录民间奇闻异事。《河中石兽》借僧人寻石兽的经历,讽刺空谈理论、脱离实际的学风,体现清代朴学重视实证的精神。

作品解析

1. **结构**:以“寻石兽”为线索,通过僧人、讲学家、老河兵三人的不同观点,层层推进,最终揭示真理。

2. **语言**:对话生动,老河兵的解释尤为精彩,用“啮”“倒掷”“转转”等词动态描绘石兽移动过程。

3. **思想**:批判教条主义,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,与清代考据学“实事求是”的治学态度一致。

4. **艺术特色**:寓理于事,情节紧凑,人物形象鲜明,老河兵的智慧源于长期观察,具有说服力。

鉴赏范文

**范文一**

《河中石兽》通过寻兽事件展现认知的差异。僧人盲目行动,讲学家空谈物理,唯有老河兵结合水沙特性与力学原理,指出石兽逆流而上的真相。纪昀以简练的笔法,揭示“知”与“行”的关系:理论需经实践检验,经验往往比教条更接近真理。故事结尾“果得于数里外”,以事实印证老河兵的正确,强化了主题。

**范文二**

老河兵的形象是本文的灵魂。他并非学者,却凭借对河流规律的深刻理解,推翻了讲学家的论断。纪昀借此表达对民间智慧的尊重,暗讽当时学界脱离实际的弊端。文中“笑曰”的重复使用,形成鲜明对比:讲学家的笑是轻蔑,老河兵的笑是自信。这种反差凸显了实践者的从容与洞察力,使哲理更具感染力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**1. 字词与读音**

圮(pǐ)、棹(zhào)、啮(niè)、溯(sù)、杮(fèi)。

**2. 文学常识**

选自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清代纪昀创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集,风格质朴简练。

**3. 知识要点**

主旨:批判主观臆断,倡导实践出真知。

**4. 意象意境**

“石兽”象征客观真理,“河水”代表复杂现实,“老河兵”体现实践经验的价值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**一、词语解释**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山门圮于河:__________

(2)转转不已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倒塌

(2)停止

**二、主旨理解**

题目:老河兵为何认为石兽在上游?

答案:石兽沉重,水流反激力使其下方沙土被冲刷成穴,石头逐渐倒转,最终逆流而上。

**三、句子赏析**

题目:分析“众服为确论”的作用。

答案:表现讲学家的观点看似合理,为后文老河兵的颠覆性结论蓄势,增强文章波澜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