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子衿》原文及赏析(诗经节选)

《子衿》原文及赏析(诗经节选)

时间:2025-09-09 13:38:01

《子衿》原文及赏析(诗经节选)

《子衿》是《诗经·郑风》中的名篇,以女子口吻抒写对恋人的焦灼思念,展现了先秦时期朴素而炽烈的情感表达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维度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艺术魅力与时代特征。

原文

子衿

《诗经·郑风》

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

纵我不往,子宁不嗣音?

青青子佩,悠悠我思。

纵我不往,子宁不来?

挑兮达兮,在城阙兮。

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。

译文

你那青色衣领,牵动我绵长思念。

纵然我不曾赴约,你怎能断绝音信?

你那青色佩带,萦绕我无尽愁绪。

纵然我不曾前往,你为何不来相见?

独自徘徊往返,在城楼高处张望。

一日未能相遇,恍若三季般漫长。

注释

子衿(jīn):古代学子青色交领服装,借指恋人。

嗣(sì)音:传递消息。嗣,继续。

挑达(tāo tà):独自徘徊状,展现焦灼心态。

城阙:城门两侧高台,古代常见约会场所。

艺术表现:重章叠句强化情感,"青青"起兴引发联想,"悠悠"叠词延长愁绪。

创作背景

《郑风》多收录春秋时期郑国民歌,该地商业发达,礼教束缚较弱。此诗或产生于民间歌谣,反映当时青年相对自由的恋爱观。有学者认为"子衿"暗指学子身份,体现知识阶层的情感生活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三章递进,首章责问音信,次章催促相见,末章直抒煎熬,情感层层深化。

2. 语言艺术:"青青"双关衣饰与青春,"悠悠"声调绵长,与愁思形成通感。

3. 思想内涵:突破"温柔敦厚"诗教,展现女性主动的情感诉求,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。

4. 意象运用:城阙空间意象暗示守望姿态,时间夸张(一日/三月)强化心理真实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子衿》的等待美学极具现代性。诗人选取衣领、佩带等贴身之物起兴,将抽象思念具象为可触摸的日常物件。"纵我不往"的假设句式,暗含恋爱中微妙的心理博弈,既维护自尊又难掩期待。末章"挑达"的动态描写,使城楼彷佛成为情感坐标系,将时空压缩进焦灼的步履中。这种"以物系情,以行写心"的手法,比直白抒情更具艺术张力。

范文二

诗中存在双重时间系统:客观的"一日"与主观的"三月",这种时间变形揭露了情感的本质力量。值得注意的是"子衿""子佩"的青色,在周代既是学子标志色,也暗合"青,生也"的原始信仰。女子反复摩挲恋人遗物的细节,与《古诗十九首》"置书怀袖中,三岁字不灭"异曲同工,展现了中国文学中"睹物思人"母题的早期形态。

关于《子衿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衿(jīn)、嗣(sì)、挑达(tāo tà)、城阙(què)

文学常识:六义中"赋比兴"手法运用;《郑风》"多言情"的特点;重章叠句的民歌特征

意象体系:青色服饰(青春/学识)、城阙(守望/分离)、时间夸张(心理真实)

核心考点:女子主动性的时代意义、"青青"双关语辨析、与《伯兮》等待主题比较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:

(1)悠悠我心:__________

(2)子宁不嗣音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绵长不绝貌

(2)难道不能

解析:"悠悠"形容思绪连绵,"宁"为反诘副词,需结合语境理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"运用何种手法?有何效果?

答案:采用时间夸张手法,将短暂分离心理感受延长为三季,突出思念之深。这种主观化时间表述,成为后世"度日如年"等成语的文学源头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子衿》与《卫风·伯兮》的等待描写差异

答案:《子衿》主动直率,通过动作细节展现焦灼;《伯兮》隐忍克制,以"首如飞蓬"的外貌描写暗示愁思。前者体现郑国民风开放,后者符合卫国礼教传统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纵我不往"二句的情感层次

答案:表面是矜持的责问,实则暗含期待。假设句式展现矛盾心理:既强调自主性,又渴望对方主动,准确捕捉恋爱中微妙试探的心态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《子衿》的现代婚恋观启示?

答案示例:诗中展现的情感主动性,对当代平等恋爱关系具有启示意义。其坦诚表达需求而非被动等待的態度,仍值得借鉴。但需注意"城阙"意象暗示的公共空间属性,反映古代有限的情感表达方式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