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林太太府中逢甘雨》原文及赏析

《林太太府中逢甘雨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30 09:00:02

《林太太府中逢甘雨》原文及赏析

引导语:本文解析清代诗人袁枚的七言绝句《林太太府中逢甘雨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展现其借雨抒怀的创作手法与士人忧民情怀。

原文

《林太太府中逢甘雨》

袁枚

湿云如梦雨如尘,

林下风来气渐新。

莫怪先生归去晚,

四郊多是未耕人。

译文

潮湿的云絮似梦境般朦胧,细雨如尘飘洒空中。

林间清风吹拂,空气渐渐变得清新。

不要责怪先生迟迟不愿归去,

只因城郊还有许多未能耕种的农人。

注释

湿云如梦:比喻云层低垂湿润,如梦似幻。"梦"字暗示诗人恍惚心境。

雨如尘:以尘喻雨,突出细雨迷蒙之态,暗含民生多艰的隐喻。

林下风:特指竹林高士之风,典出《世说新语》,暗指林太太的隐士品格。

未耕人:直指因干旱延误农时的百姓,体现诗人对民瘼的关切。

创作背景

乾隆三十八年(1773)春,江南大旱。袁枚访隐士林太太于金陵随园,恰逢甘霖突降。时值朝廷征讨金川,赋税加重,诗中"未耕人"实含双重讽喻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前两句写景造境,后两句转折议论,符合绝句"起承转合"传统。

2. 语言艺术:连用"湿""梦""尘"等质感词汇,构建朦胧湿润的触觉意象群。
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喜雨,深层揭露"乾隆盛世"下的民生困顿,体现性灵派诗人的社会关怀。

4. 艺术特色:以私人雅集场景切入公共议题,实现"小中见大"的抒情效果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此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。前两句实写雨景,"湿云""雨尘"的意象组合既符合自然观察,又暗含"朱门酒肉臭"的隐喻。后两句虚写心绪,"未耕人"三字如秤砣般压住全诗,将文人雅趣骤然转向社会批判。袁枚以性灵派特有的敏锐,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从审美体验到道德关怀的升华。

范文二

诗中存在三重对比:林府的清雅与民间的困苦、雨水的丰沛与土地的干涸、诗人的闲适与农夫的焦灼。这种对比通过"莫怪"二字实现巧妙转接,使个人抒情获得公共意义。值得注意的是"风"的意象,既指自然界的风雨,又喻指应普惠万物的仁政,体现儒家"风教"观念对诗人的深层影响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注音:纶(guān)巾、缘(yuán)

2. 文学常识:性灵派主张"独抒性灵,不拘格套",袁枚与赵翼、蒋士铨合称"乾隆三大家"

3. 核心意象:"湿云-雨尘"构成湿度意象链,"未耕人"作为诗眼体现现实主义精神

4. 艺术手法:借景抒情、以小见大、虚实相生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林下:__________

(2)渐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隐士居所

(2)逐渐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四郊多是未耕人"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
答案:揭示乾隆时期表面繁荣下农民因天灾赋税被迫辍耕的困境,体现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分析"湿云如梦雨如尘"的修辞效果

答案:运用比喻将云雨具象化,"梦"与"尘"构成虚实对照,既写景又暗示社会如梦境般虚幻不公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诗与杜甫《春夜喜雨》的异同

答案:同:均借雨抒怀。异:杜诗纯然欣喜,袁诗喜中带忧;杜诗重自然描写,袁诗重社会批判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本诗思想,谈谈对"文人社会责任"的理解

答案:知识分子应超越个人雅趣,关注现实民生。如袁枚在林府雅集时仍心系"未耕人",这种情怀在当代仍具启示意义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