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觉民《与妻书》原文及赏析
《与妻书》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就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,融合家国大义与儿女私情,被誉为"百年情书典范"。本文收录原文、白话译文及详细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革命者的精神世界与文学价值。
原文
《与妻书》
林觉民
意映卿卿如晤:
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!
吾作此书时,尚是世中一人;
汝看此书时,吾已成为阴间一鬼。
吾作此书,泪珠和笔墨齐下,
不能竟书而欲搁笔,
又恐汝不察吾衷,
谓吾忍舍汝而死,
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,
故遂忍悲为汝言之。
译文
亲爱的意映:
我此刻写下这封信,便是与你永别。
提笔时我还是阳世之人,
你读到这些文字时,我已成九泉之鬼。
泪水浸透纸笺,几次停笔难续,
又怕你误解我心意,
以为我忍心抛下你赴死,
或不解你盼我生还的苦心,
只得强忍悲痛说明原委。
注释
【卿卿】夫妻间爱称,语出《世说新语》
【阴间一鬼】采用直白死亡表述,体现革命者直面牺牲的勇气
【泪珠和笔墨齐下】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,展现铁血柔情
【忍悲为汝言之】"忍"字重复使用,强化情感克制与理性抉择的矛盾
创作背景
1911年4月24日,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前于香港滨江楼写下此信。时年24岁,其妻陈意映怀有身孕。三日后起义失败,林觉民受伤被俘,从容就义,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传统书信体,以"起承转合"展开,先言死别,次忆往昔,再明志向,终寄期望
2. 语言艺术:文言白话交融,"汝""吾"等代词反复出现,形成私语氛围
3. 情感张力:个人幸福与民族大义的交织,展现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
4. 历史价值:见证辛亥一代"以天下人为念"的牺牲精神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与妻书》最动人处在于真实展现革命者的情感世界。林觉民既坦言"吾真真不能忘汝也",又申明"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",这种矛盾恰是人性光辉所在。信中"泪珠和笔墨齐下"的细节,远比口号式宣言更有力量,让读者看见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。
范文二
从文学角度看,该信创造性地改造了传统家书形式。"吾充吾爱汝之心,助天下人爱其所爱"的表述,将夫妻私情升华为普世大爱。文中多处使用"汝忆否""吾亦望其言是实"等口语化表达,打破文言隔阂,形成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注音:卿(qīng) 晤(wù) 衷(zhōng) 恸(tòng)
2. 文学常识:黄花岗起义背景、晚清革命文学特征
3. 核心意象:"泪珠笔墨"的象征意义、"双栖之所"的隐喻
4. 思想内涵: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关系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竟书:__________
(2)察吾衷:__________
答案:
(1)写完信
(2)明白我的本心
二、主旨理解
问:如何理解"吾牺牲百死而不辞"?
答:体现革命者甘愿为理想献身的决心,同时暗示对妻子的愧疚。这种双重情感构成全文情感基调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与妻书》与谭嗣同《狱中题壁》的抒情方式
答案:林书侧重私语式倾诉,谭诗采用象征手法;前者展现家庭伦理与革命伦理的冲突,后者直接抒发殉道精神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,当哭相和也"的表达效果
答:通过阴阳相隔的想象性对话,将悲痛情绪推向极致,同时彰显革命者超越生死的情感连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