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原文及赏析
元代散曲大家马致远的《天净沙·秋思》被誉为"秋思之祖",以凝练的意象组合勾勒出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怀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,揭示这首小令的艺术精髓。
原文
天净沙·秋思
马致远
枯藤老树昏鸦,
小桥流水人家,
古道西风瘦马。
夕阳西下,
断肠人在天涯。
译文
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苍老的树木,黄昏时乌鸦在枝头啼叫。
小桥下溪水潺潺,岸边散落着几户人家。
荒凉的古道上,西风萧瑟,一匹瘦马踽踽独行。
夕阳缓缓沉向西方。
肝肠寸断的游子仍漂泊在遥远的天涯。
注释
昏鸦:黄昏时的乌鸦,"昏"既指时间又渲染凄迷氛围。
古道:秦汉以来开辟的西北驿道,暗含历史沧桑感。
断肠人:典出《世说新语》"肝肠寸断",极言悲痛之深。
意象组合:前九字三组意象,构成"鼎足对"的特殊句式。
情感递进:由景物烘托到直抒胸臆,符合散曲"豹尾"传统。
创作背景
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,马致远中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,晚年隐居。这首小令可能作于其宦游江南时期,反映了元代文人"沉抑下僚,志不获展"的普遍心境。元曲四大家中,马致远最擅以简淡笔墨写浓重愁绪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艺术:前三句十八字罗列九种意象,后两句点明时空与情感,形成意象堆叠与情感爆发的双重张力。
2. 语言特色: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,却用"枯""老""瘦""断"等字浓缩人生况味,达到"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"的境界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羁旅行役之苦,折射元代文人失去科举出路后的精神困境,具有特定时代的悲剧色彩。
4. 艺术创新:将诗词的凝练与民歌的直白相结合,开创"景语即情语"的散曲新范式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天净沙·秋思》最震撼处在于意象的蒙太奇式组合。藤、树、鸦本为寻常景物,但冠以"枯""老""昏"的限定,瞬间具有了生命迟暮的象征意义。第二句"小桥流水人家"的温馨画面,恰与游子孤寂形成强烈反差。马致远深谙"以乐景写哀"之法,使愁绪在对比中愈发浓烈。末句"断肠"二字如金石掷地,将前文积蓄的情感洪流倾泻而出。
范文二
这首小令堪称元代文人的精神肖像。西风瘦马的意象既写实又写意,瘦削的何止是马,更是抱负难展的文人风骨。全篇未着一个"秋"字,却通过藤枯、树老、风劲的自然特征,构建出典型的秋日意境。马致远将绘画的"散点透视"转化为文学表达,使不同空间的景物在游子视线中并置,这种突破时空的写法,直接影响后世《红楼梦》"大观园试才题对额"的创作手法。
关于《天净沙·秋思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
昏鸦(hūn yā):黄昏时的乌鸦
古道(gǔ dào):古代驿道
断肠(duàn cháng):形容极度悲伤
文学常识:
1. 马致远号东篱,与关汉卿、白朴、郑光祖并称"元曲四大家"
2. "天净沙"为曲牌名,"秋思"是题目
3. 元代散曲分小令和套数,此作为小令
意象体系:
自然意象:藤、树、鸦、桥、水、风、马、夕阳
人文意象:人家、古道、天涯
意境特征:萧瑟苍凉中见孤寂,简淡自然中含深悲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曲中的意思:
(1)昏鸦:__________
(2)断肠:__________
答案:
(1)黄昏时分的乌鸦
(2)形容极度悲伤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古道西风瘦马"表现了怎样的情感?
答案:通过荒凉古道、萧瑟西风、羸弱瘦马的意象组合,表现游子漂泊无依的凄凉心境和人生困顿的深沉感慨。
三、表现手法
题目:分析前三句的艺术特色。
答案:采用"鼎足对"句式,九种意象并置却不加连词,形成画面跳跃感;全部选用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,省略动词连接,增强视觉冲击力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与白朴《天净沙·秋》的意境差异。
答案:马作聚焦游子之悲,意象苍劲凄冷;白作描绘闲适之趣,色彩明丽温暖。同写秋景而情感基调迥异,体现元代散曲题材的多样性。
五、名句赏析
题目:赏析"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"的抒情效果。
答案:以日落景象暗示人生暮年,空间上的"天涯"与心理上的"断肠"双重强化,将个人羁旅之愁升华为人类永恒的乡愁主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