屈原《国殇》原文及赏析
《国殇》是屈原《九歌》中的一篇祭歌,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,展现悲壮崇高的爱国精神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楚辞的文学魅力与思想内涵。
原文
国殇
屈原
操吴戈兮被犀甲,车错毂兮短兵接。
旌蔽日兮敌若云,矢交坠兮士争先。
凌余阵兮躐余行,左骖殪兮右刃伤。
霾两轮兮絷四马,援玉枹兮击鸣鼓。
天时怼兮威灵怒,严杀尽兮弃原野。
译文
手持吴戈身披犀甲,战车交错短兵相接。
旌旗遮天敌如乌云,飞箭如雨将士争先。
敌军冲阵践踏队列,左马战死右马负伤。
车轮陷泥绊住四马,举起鼓槌猛击战鼓。
天昏地暗神灵震怒,残酷厮杀尸横遍野。
注释
吴戈:吴地所产锋利兵器,读作wú gē。
躐余行:践踏我军行列,"躐"读liè,意为跨越。
霾两轮:车轮陷入泥中,"霾"通"埋"。
玉枹:饰玉的鼓槌,读作yù fú。
全诗通过"旌蔽日""矢交坠"等密集意象,营造出惨烈的战争画面。
创作背景
战国后期楚国屡遭秦军侵扰,怀王兵败被俘。屈原任左徒期间目睹楚军将士浴血奋战,以祭歌形式记录战争场景,既悼念亡灵,亦激励生者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十句分五组,每两句一换韵,形成急促的节奏感。
2. 语言艺术:连续使用"操""被""错""接"等动词,强化动态画面。
3. 思想内涵:突破传统祭歌哀婉基调,开创悲壮崇高的美学风格。
4. 表现手法:"天时怼兮威灵怒"将自然现象人格化,增强悲剧力量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国殇》最震撼处在于将死亡诗化。屈原不回避"严杀尽"的残酷,却用"援玉枹兮击鸣鼓"的细节,让战士形象在绝境中愈发高大。这种对死亡的美学处理,使祭歌超越个体哀伤,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图腾。
范文二
诗中兵器意象的运用独具匠心。"吴戈""犀甲"显示装备精良,"玉枹"暗喻精神高贵。当这些器物最终与"弃原野"形成强烈反差时,物质毁灭与精神永存的辩证关系便昭然若揭,这正是楚文化"形灭神存"哲学的诗意表达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《九歌》共11篇,东汉王逸注为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。
关键字词:"毂"读gǔ,指车轮中心;"骖"读cān,驾车的边马。
艺术手法:侧面烘托("敌若云")、视听结合("击鸣鼓")、夸张修辞("旌蔽日")。
意象体系:兵器意象象征勇武,自然意象渲染悲壮,车马意象体现楚地特色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:
(1)被犀甲:__________
(2)严杀尽:__________
答案:
(1)通"披",穿着
(2)残酷地战死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天时怼兮威灵怒"体现了怎样的情感?
答案:通过拟人手法表现天地共愤的悲壮氛围,强化将士牺牲的崇高性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国殇》与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的战争描写差异。
答案:《无衣》侧重战前动员的慷慨,《国殇》聚焦战场厮杀的惨烈;前者重集体协作,后者显个体勇武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《国殇》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?
答案示例:诗中超越生死的忠诚精神,可为当代青年提供精神坐标,但需注意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现代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