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唐雎不辱使命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《唐雎不辱使命》是《战国策》中的名篇,记述了唐雎以智勇应对秦王胁迫的故事,展现了战国策士的风骨与智慧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。
原文
《唐雎不辱使命》
(西汉)刘向 编
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:“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其许寡人!”
安陵君曰:“大王加惠,以大易小,甚善;虽然,受地于先王,愿终守之,弗敢易!”
秦王不说。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。
秦王谓唐雎曰:“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不听寡人,何也?……”
译文
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:“我想用五百里土地交换安陵,安陵君可要答应我!”
安陵君回答:“承蒙大王恩惠,以大换小,实在感激。但安陵是先王所赐,我愿终身守护,不敢交换。”
秦王很不高兴。安陵君便派唐雎出使秦国。
秦王质问唐雎:“我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,安陵君竟敢拒绝,这是为何?……”
注释
易(yì):交换。此处暗含秦王的威逼意图。
不说(yuè):通“悦”,高兴。秦王因被拒绝而恼怒。
使于秦:出使秦国。唐雎肩负化解危机的重任。
何也:为何。秦王质问中隐含威胁。
创作背景
战国末期,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日益显露。安陵是魏国附庸小国,秦王假意以地交换,实为强取。唐雎作为使者,需在强权面前维护国家尊严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以对话推动情节,层层递进,最终以唐雎“挺剑而起”的戏剧性转折收尾。
2. 语言:秦王言辞傲慢,唐雎应答不卑不亢,对比鲜明。
3. 思想:宣扬“士可杀不可辱”的气节,体现战国策士的胆识与智慧。
4. 艺术特色:通过人物动作(如“挺剑”)和神态(“色挠”)刻画心理,极具张力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唐雎的形象在文中熠熠生辉。面对秦王的威吓,他先以“布衣之怒”类比,再以“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”的决绝姿态震慑对方。这种以弱抗强的勇气,不仅来自个人胆识,更源于对使命的忠诚。文中“挺剑而起”的细节,将语言交锋推向高潮,堪称古典文学中场面描写的典范。
范文二
秦王从“怫然怒”到“色挠长跪”的转变,暴露了强权外强中干的本质。唐雎以“士之怒”对抗“天子之怒”,表面是个人对峙,实则是小国对大国的精神胜利。结尾“徒以有先生也”的感叹,暗示安陵存续的关键在于人才,这一思想对后世治国理政仍有启示。
关于《唐雎不辱使命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与读音
怫然(fú rán):愤怒的样子。
跣(xiǎn):光脚,表现唐雎的决绝。
抢地(qiāng dì):撞地,此处指屈服。
文学常识
选自《战国策·魏策四》,编者刘向是西汉文献学家。
“布衣之怒”典故出自专诸、聂政、要离三位刺客的事迹。
知识要点
唐雎的“三怒”递进式反驳是论辩艺术的经典案例。
全文通过对比(秦王色厉内荏与唐雎外柔内刚)深化主题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易安陵:__________
(2)秦王不说:__________
答案:
(1)交换
(2)通“悦”,高兴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唐雎为何能“不辱使命”?
答案:他以智慧和勇气震慑秦王,既维护国家尊严,又避免战争,体现策士的外交才能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若士必怒,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”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用短促的排比和血腥意象制造紧张感,凸显唐雎以死相拼的决心,极具威慑力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《唐雎不辱使命》与《晏子使楚》中的外交智慧。
答案:唐雎以刚烈震慑对方,晏子以幽默反讽取胜,均体现弱国外交的策略差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