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伐檀》原文及赏析及诗经翻译

《伐檀》原文及赏析及诗经翻译

时间:2025-08-30 13:15:01

《伐檀》原文及赏析及诗经翻译

《伐檀》是《诗经·魏风》中的名篇,通过伐木者的劳动场景,揭露了社会的不公与阶级对立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先秦民歌的批判精神与艺术价值。

《伐檀》

诗经·魏风

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干兮。

河水清且涟猗。

不稼不穑,胡取禾三百廛兮?

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貆兮?

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!

坎坎伐辐兮,置之河之侧兮。

河水清且直猗。

不稼不穑,胡取禾三百亿兮?

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特兮?

彼君子兮,不素食兮!

坎坎伐轮兮,置之河之漘兮。

河水清且沦猗。

不稼不穑,胡取禾三百囷兮?

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鹑兮?

彼君子兮,不素飧兮!

白话译文

叮叮当当砍檀树,把它放在河岸边。

河水清清泛波纹。

不种不收不劳作,为何占有三百捆庄稼?

从不打猎不捕兽,为何院里挂满獾子肉?

那些贵族老爷们,可不是白吃闲饭啊!

叮叮当当砍车辐,把它放在河岸旁。

河水清清直流淌。

不种不收不劳作,为何占有三百束粮食?

从不打猎不捕兽,为何院里挂满野兽肉?

那些贵族老爷们,可不是白吃闲饭啊!

叮叮当当砍车轮,把它放在河水畔。

河水清清起微波。

不种不收不劳作,为何占有三百仓粮食?

从不打猎不捕兽,为何院里挂满鹌鹑肉?

那些贵族老爷们,可不是白吃闲饭啊!

注释

坎坎(kǎn kǎn):伐木声,象声词。

干:通"岸",河岸。

涟(lián):水面波纹。

廛(chán):古代一夫之田,约百亩。

县貆(xuán huán):悬挂的貉子肉。县通"悬"。

素餐:白吃饭,讽刺贵族不劳而获。

创作背景

春秋时期魏国地处晋南,土地贫瘠而赋税沉重。劳动者在繁重徭役中创作此诗,通过反复质问揭露贵族阶级的剥削本质。诗中"三百廛""三百亿"等夸张数字,直指当时土地兼并的严重社会问题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三章叠唱,每章仅替换数字、猎物名称和河水形态,形成强烈节奏感。

2. 语言艺术:用"坎坎"拟声词营造劳动场景,以"清且涟"等水波描写反衬劳动者内心激荡。

3. 思想内涵: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阶级批判诗,其反讽手法影响后世《硕鼠》等作品。

4. 表现手法:对比手法突出,将劳动者艰辛与贵族不劳而获形成尖锐对立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伐檀》最震撼处在于其直白的诘问。三章十二问如连珠炮发,"胡取禾""胡瞻尔"的排比句式,将劳动者积压的愤怒倾泻而出。诗中"河水清且涟"的优美意象与残酷现实形成巨大反差,清澈河水映照的是浑浊世道。结尾"不素餐兮"的反语,堪称先秦文学中最辛辣的讽刺,表面恭敬实则鞭挞,这种含蓄而深刻的批判艺术,成为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。

范文二

从劳动号子到抗议诗,《伐檀》完成了民间歌谣的文学升华。"坎坎"伐木声贯穿全篇,既是劳动节奏的记录,也是被剥削者心声的律动。诗中数字的递进极具匠心:从"三百廛"到"三百亿"再到"三百囷",剥削程度层层加深;猎物从"貆"到"特"再到"鹑",贵族奢侈生活渐次展现。这种通过具象事物表现抽象主题的手法,比《诗经》中单纯比兴更显成熟,标志着先秦民歌艺术的重要突破。

关于《伐檀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坎坎(kǎn)、廛(chán)、县(xuán)、貆(huán)、漘(chún)
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诗经·魏风》,中国现存最早的阶级批判诗

3. 艺术手法:重章叠句、反语讽刺、对比描写、设问修辞

4. 意象分析:河水意象象征社会公正,猎物意象指代剥削成果

5. 思想主旨:揭露阶级对立,批判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县貆:__________

(2)素飧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悬挂的貉子

(2)白吃饭

解析:"县"通假字需注意,反语修辞需结合上下文理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"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?

答:运用反语修辞,表面称赞贵族非白吃饭,实则讽刺其不劳而获。通过正话反说增强批判力度。

解析:反语是《诗经》讽刺艺术的重要手法,需结合说话者身份理解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伐檀》与《硕鼠》在批判方式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相同点:都揭露剥削现象;不同点:《伐檀》用反语讽刺,《硕鼠》用比喻直斥。前者含蓄深沉,后者激烈直白。

解析:比较题需抓住核心表现手法,注意《诗经》不同作品的风格差异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河水清且涟猗"在诗中的作用。

答:以自然景物反衬社会现实,清澈河水与浑浊世道形成对比。同时调节诗歌节奏,在激烈质问中插入舒缓描写,增强艺术感染力。

解析:景物描写在政治诗中的作用常为反衬或象征,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