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苏轼《石钟山记》原文及赏析

苏轼《石钟山记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30 19:45:01

苏轼《石钟山记》原文及赏析

《石钟山记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游记散文,通过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缘由,阐明了“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”的治学态度。文章兼具科学考据与文学审美,展现了苏轼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。

原文

石钟山记

宋·苏轼

《水经》云:"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"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

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,而况石乎!

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,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桴止响腾,余韵徐歇。

自以为得之矣。然是说也,余尤疑之。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也,而此独以钟名,何哉?

译文

《水经注》记载:"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。"郦道元认为山下临深潭,微风掀起波浪时,水石相击,声如洪钟。

这种说法常受质疑。如今将钟磬放入水中,即便大风浪也不能发声,何况石头?

唐代李渤寻访遗迹,在潭边发现两块石头,敲击聆听,南边声音浑厚,北边声音清亮,停止敲击后余音袅袅。

他自认为找到真相。但这种解释更令我怀疑。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,为何此处独以"钟"命名?

注释

彭蠡:鄱阳湖古称,读作péng lǐ。

郦元:即郦道元,《水经注》作者,此处简称其名。

函胡:同"含糊",形容声音浑厚模糊。

清越:清脆悠扬,形容声音穿透力强。

桴止响腾:敲击停止后回声震荡,"桴"指鼓槌,此处作动词用。

创作背景

元丰七年(1084年)六月,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,途经湖口时携长子苏迈夜探石钟山。此时苏轼刚经历"乌台诗案"贬谪,此文体现其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与实证精神。

作品解析

结构特点:采用"质疑-考察-结论"三段式,先破后立,逻辑严密。

语言艺术:运用"微风鼓浪""余韵徐歇"等四字短语,节奏铿锵如钟磬之声。

思想内核:批判"臆断"学风,主张"目见耳闻"的实践观,具有科学启蒙意义。

审美意境:夜泊绝壁的描写充满冒险色彩,月下泛舟的场景极具画面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石钟山记》最动人处在于将科学考据转化为文学体验。苏轼不满足于书斋推演,月夜携子乘小舟至绝壁下,亲闻"噌吰如钟鼓不绝"之声,发现山体中空多窍的真相。这种实证精神与"大石侧立千尺"的险境描写相映成趣,使说理文章充满探险小说的张力。

范文二

文章通过三次声学现象对比展现认知深化:郦道元的"水石相搏"说停留在自然联想,李渤的"扣石聆音"陷入简单类比,而苏轼发现声波在溶洞中的共振原理。这种层层递进的认知过程,恰似"不识庐山真面目"的哲学隐喻,彰显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思维特征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苏轼"三记"(《石钟山记》《赤壁赋》《后赤壁赋》)的文体差异。

字词读音:蠡(lǐ)、桴(fú)、铿(kēng)、硿(kōng)。

意象分析:"舟人大恐"的细节反衬作者求真的执着,"磔磔云霄间"的鸟鸣烘托夜探氛围。

名句理解:"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"是全文核心观点,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微风鼓浪:__________

(2)余韵徐歇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振动、激起

(2)慢慢消失

解析:"鼓"作动词用法特殊,"徐"需结合"余韵"理解时间延续性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作者否定郦道元、李渤观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

答案:二者均未亲临现场全面考察,郦说缺乏声学验证,李说混淆普遍性与特殊性。

解析:需区分直接原因(解释不完善)与根本原因(方法论缺陷)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石钟山记》与《游褒禅山记》的说理方式差异。

答案:王文以游洞喻治学,重在内心体悟;苏文通过实证勘误,强调客观调查。

解析:两文同属游记说理,但王安石侧重主观意志,苏轼侧重客观认知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