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诸葛亮《诫子书》翻译及原文及赏析

诸葛亮《诫子书》翻译及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30 20:45:02

诸葛亮《诫子书》翻译及原文及赏析

《诫子书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训,全文以简练文言阐述修身养德、治学处世的道理,被誉为中国古代家训典范。本文收录原文、白话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并附考试重点与鉴赏范文。

原文

诫子书

〔汉〕诸葛亮
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

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

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

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

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

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

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

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
译文

君子的行为准则,以宁静修养身心,以节俭培养品德。

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,不宁静专一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。

学习必须静心专一,才干来自勤学苦练。

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,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。

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,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。

年华随时光飞逝,意志随岁月消磨,

最终如枯枝败叶般凋零,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,

只能悲哀地困守破旧茅屋,到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!

注释

【澹泊】dàn bó 恬淡寡欲。《淮南子》有"非澹薄无以明德"之说

【淫慢】过度懈怠。淫,放纵;慢,怠惰

【险躁】轻率浮躁。王弼注《周易》云:"险以躁者,易倾危也"

【枯落】枯枝落叶,喻年老无成。陆机《叹逝赋》有"形枯槁而独留"之句

【接世】贡献社会。《论语》"己欲立而立人"可互参

创作背景

建兴六年(228年)诸葛亮北伐前作于汉中。时诸葛瞻年方八岁,诸葛亮深感军政事务繁重,恐难亲身教导,遂以书信形式阐明立身处世之道。此篇与《出师表》同为其晚年思想结晶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"总-分-总"模式,首句提出"静""俭"纲领,中间分述学习与修身关系,末段以反诘强化警示

2. 修辞艺术:连续使用"非...无以..."双重否定句式,形成排比气势;"枯落""穷庐"等意象具强烈视觉冲击

3. 思想内核:融合儒家"修身齐家"与道家"清静无为",体现诸葛亮"淡泊明志"的人格追求

4. 教育价值:提出"学-才-志"的递进关系,强调内在修养与时间管理的辩证统一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诫子书》最动人处在于将抽象哲理具象化。诸葛亮用"枯落"喻指虚度光阴的后果,与开篇"静以修身"形成强烈反差。这种意象选择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——树木凋零不可逆,正如青春逝去难追回。文中七处否定词构成严密逻辑链,体现法家思维特征,而"悲守穷庐"的结语又透露出儒家忧患意识。这种多元思想交融,正是汉末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典型写照。

范文二

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,本文暗合现代认知发展理论。诸葛亮提出"学须静也"强调专注力,"才须学也"指出能力积累规律,"非志无以成学"则预见动机决定论。尤其"年与时驰"四句,精准把握青少年延迟满足的心理弱点。全文86字包含12个动词,形成强烈的时间压迫感,这种表达方式在东汉碑铭文中常见,但用于家训实属首创,可见诸葛亮将公文写作技巧转化为教育话语的智慧。

关于《诫子书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澹(dàn)泊、淫(yín)慢、险躁(zào)、穷庐(lú)

2. 文学常识:中国古代四大名训(颜氏家训、朱子家训、曾国藩家书、诫子书)

3. 名句默写:"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"(2019年全国卷Ⅲ)

4. 意象体系:静-动、俭-奢、学-怠的二元对立结构

5. 思想关联:与《论语》"学而不思则罔"、《荀子》"不积跬步"的继承关系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澹泊:__________

(2)接世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恬淡寡欲

(2)贡献社会

解析: 需结合诸葛亮"鞠躬尽瘁"的人生实践理解词汇内涵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 "淫慢则不能励精"反映了什么教育观念?

答案: 强调自律对潜能开发的决定作用,反对散漫的学习态度

解析: 句中"励精"一词源自《汉书》"励精图治",此处化用为个人修养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 比较《诫子书》与《颜氏家训》教育思想的异同

答案: 同:都重视品德培养;异:诸葛亮侧重志向引领,颜之推强调生活实践

解析: 时代背景差异导致关注点不同,三国乱世重理想,南北朝动荡重生存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 分析"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"的句式效果

答案: 使用顶针修辞形成逻辑闭环,突出学习、才干、志向的递进关系

解析: 此类环环相扣的表达方式常见于诸子散文,体现严谨的思辨性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 如何用《诫子书》观点看待当代"躺平"现象?

答案示例: 文中"年与时驰"的警示正可反思消极避世的风险,但需注意诸葛亮反对的是"淫慢"而非合理休憩

解析: 经典解读应避免教条化,要结合现代语境辩证分析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