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原文及赏析
本文解析白居易七言律诗《钱塘湖春行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角度鉴赏,展现诗人笔下的西湖早春图景与闲适心境,为古典诗歌爱好者提供深度解读。
钱塘湖春行
唐·白居易
孤山寺北贾亭西,水面初平云脚低。
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
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
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阴里白沙堤。
译文
从孤山寺北漫步到贾亭西侧,春水初涨与堤岸齐平,云层低垂。
几处早来的黄莺争抢向阳树枝,谁家新到的燕子正衔泥筑巢。
缤纷野花渐渐令人眼花缭乱,嫩绿春草刚能遮没马蹄痕迹。
最留恋湖东景色总觉看不够,那绿杨掩映下的白沙堤最是醉人。
注释
【孤山寺】位于西湖孤山,南朝陈所建。
【贾亭】唐代贾全任杭州刺史时所建亭台。
【云脚低】春云贴近水面,预示降雨气象。
【争暖树】"争"字拟人化,凸显早春生机。
【没(mò)马蹄】"没"为淹没之意,写草色初萌的娇嫩状态。
创作背景
唐穆宗长庆三年(823年),白居易任杭州刺史。政治失意后,诗人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。此诗作于任职第二年早春,记录其巡视西湖堤岸时的所见所感,体现其"闲适诗"创作理念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移步换景手法,从孤山寺到白沙堤,空间转换自然流畅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"初平""渐欲""才能"等程度副词,精准把握早春物候特征。
3. 意象组合:莺燕、花草、杨柳等意象构成动态早春画卷,体现诗人观察之细。
4. 情感表达:尾联直抒胸臆,"行不足"三字传达对自然之美的无限眷恋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空间叙事的艺术
全诗以游踪为线索构建空间序列。首联以"孤山寺北贾亭西"确立观察起点,通过"水面初平"的横向展开与"云脚低"的纵向延伸,形成立体空间感。中二联选取不同高程的景物:树梢争鸣的莺燕、地面绽放的野花、贴地生长的浅草,构成垂直景观带。尾联"湖东"与首联"寺北"形成地理呼应,使全诗在空间上形成闭环结构,展现唐代山水诗的构图智慧。
范文二:早春意境的营造
诗人紧扣"早春"特质选择典型意象。"争暖树"的早莺与"啄春泥"的新燕,以动物行为暗示气温变化;"渐欲迷"的乱花与"才能没"的浅草,通过程度副词表现生命的萌动过程。这种"将醒未醒"的春日状态,与诗人政治上闲居外郡的心境形成微妙共鸣。尾联"绿杨阴里"的视觉清凉感,更强化了初春特有的清新气息,较之盛春的浓艳别具韵味。
关于《钱塘湖春行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【字词读音】没(mò)马蹄/云脚(jiǎo)低
【文学常识】白居易"闲适诗"代表作/长庆体七律特征
【艺术手法】移步换景/程度副词运用/视听结合
【思想情感】对自然的热爱/仕途失意的精神寄托
【名句默写】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云脚低:__________
(2)行不足:__________
答案:
(1)贴近水面的云气
(2)游览不够尽兴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最爱湖东行不足"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答案:体现诗人对西湖春色的无限眷恋与陶醉,侧面反映其远离政治中心后的闲适心境。
三、表现手法
题目:分析"几处早莺争暖树"中"争"字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拟人手法赋予莺鸟人性化特征,"争"字既表现早春的生机勃勃,又暗示气候尚寒,需争夺温暖栖所的生物本能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杜甫《江畔独步寻花》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。
答案:同:均通过细致观察表现春天生机。异:白诗突出早春渐进式变化,情感平和;杜诗着重春意烂漫,隐含家国忧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