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李商隐《无题》原文及赏析

李商隐《无题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5 11:45:01

李商隐《无题》原文及赏析

引导语:李商隐的《无题》诗以隐晦深情的语言描绘了爱情中的离别与思念,展现了晚唐诗风的婉约与朦胧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作品解析等多角度深入解读这首经典作品。

原文

无题

李商隐

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

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

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。

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。

译文

相见时难分别也难,春风无力百花凋残。

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,蜡烛燃尽才停止流泪。

清晨照镜只愁鬓发变白,夜晚吟诗应觉月光清寒。

蓬莱仙山离此不远,青鸟殷勤为我探看。

注释

1. 相见时难别亦难:两个"难"字,前者指机会难得,后者指心情痛苦。

2. 东风无力百花残:东风指春风,"无力"暗示春天将尽,百花凋零。

3. 春蚕到死丝方尽:丝与"思"谐音,比喻思念至死方休。

4. 蜡炬成灰泪始干:泪指蜡烛燃烧时滴下的蜡油,比喻相思之泪。

5. 晓镜但愁云鬓改:云鬓指女子秀发,暗示年华易逝的忧虑。

6. 蓬山:传说中的海上仙山,此处指对方居所。

7. 青鸟:神话中西王母的信使,此处指传递消息的使者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年间,时李商隐仕途失意,又遭遇爱情挫折。诗人可能与某位女冠(女道士)相恋而不得,故借诗抒发相思之苦。晚唐社会动荡,文人多借爱情题材表达复杂情感,李商隐的无题诗正是这一创作倾向的典型代表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全诗八句,前四句写离别之苦,后四句写相思之深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双关("丝"谐"思")、比喻(春蚕、蜡炬)、典故(蓬山、青鸟)。

3. 情感表达:将爱情中的执着、痛苦、忧虑表现得淋漓尽致,真挚动人。

4. 艺术风格:语言精炼含蓄,意境朦胧优美,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典型特征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李商隐《无题》最动人处在于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的艺术手法。"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"两句,以日常事物喻深情,既形象又深刻。春蚕吐丝、蜡烛燃烧都是自然过程,诗人却赋予其情感意志,使无生命的物体具有了人性的执着。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,使诗句超越了一般爱情诗的直白表达,达到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。

范文二

诗中的时空转换耐人寻味。从白天的"晓镜"到夜晚的"夜吟",从现实的离别到幻想的"蓬山",诗人构建了一个虚实相生的艺术世界。"蓬山此去无多路"看似是安慰之语,实则暗示着相见无期的绝望。这种欲言又止的表达方式,正是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典型体现,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。

关于《无题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

- 丝(sī):谐音"思",双关手法

- 蜡炬(là jù):蜡烛

- 云鬓(yún bìn):形容女子秀发

- 蓬山(péng shān):海上仙山典故

2. 文学常识:

- 李商隐:晚唐诗人,与杜牧合称"小李杜"

- 无题诗:李商隐独创的诗体,主题隐晦

3. 艺术特色:

- 善用典故与双关

- 语言含蓄朦胧

- 情感真挚深沉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丝方尽:__________

(2)云鬓改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思念才会停止

(2)头发变白

解析:要结合诗句的双关意义理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1、问:"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
答:表达了至死不渝的思念和无尽的相思之泪,体现了爱情的执着与痛苦。

解析: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,将抽象情感具象化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李商隐《无题》与白居易《长恨歌》在爱情描写上的不同。

答案:李诗含蓄隐晦,善用象征手法;白诗直白铺陈,叙事性强。前者重内心感受,后者重事件描写。

解析:这与两位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创作风格有关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"的艺术表现。

答:开篇即点明离别之苦,两个"难"字强化情感;"东风无力"既是实写春景,又暗喻爱情的无助,情景交融。

解析:这两句奠定了全诗哀婉的基调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春蚕到死丝方尽"在现代语境中的意义?

答案示例:可以用来形容对事业、理想等执着追求的精神,强调坚持到底的决心。

解析:经典诗句在不同时代可以有新的解读角度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