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迁《鸿门宴》原文赏析及史记节选
《鸿门宴》是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经典片段,生动再现了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司马迁的叙事艺术与历史洞察。
原文
《鸿门宴》(节选)
司马迁
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,至鸿门,谢曰:"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,将军战河北,臣战河南,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,得复见将军于此。"
项王曰:"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;不然,籍何以至此。"
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,项王默然不应。
译文
刘邦第二天带着百余名骑兵到鸿门拜见项羽,解释说:"我与将军合力攻秦,您在黄河以北作战,我在黄河以南,没想到能先入关灭秦,在此重见将军。"
项羽回答:"这是你部下曹无伤告密的,否则我怎会这样。"
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,三次举起玉佩示意,项羽沉默不回应。
注释
【戮力】lù lì:合力。体现刘项初期合作关系。
【玉玦】jué:环形有缺口的玉佩。"玦"谐音"决",暗示决断之意。
【数目】shuò mù:多次使眼色。范增的焦急与项羽的迟疑形成对比。
创作背景
公元前206年,刘邦先入咸阳,项羽率四十万大军驻鸿门。当时项羽实力占优,范增看出刘邦威胁,设宴欲除之。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完成《史记》,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决定历史走向的深刻认知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艺术:通过"谢罪-告密-暗示"三层推进,矛盾逐步激化又突然缓和
2. 语言特色:对话简练传神,"数目""举玦"等动作描写极具戏剧性
3. 思想内涵:展现项羽优柔寡断与刘邦隐忍克制的性格对比
4. 叙事手法:以"曹无伤告密"为伏笔,埋下后续冲突的种子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。项羽直呼"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",暴露告密者的天真;范增"举玦示之者三"的焦急,反衬项羽"默然不应"的致命犹豫。这种通过微小动作揭示人物性格的手法,正是《史记》"实录"精神的精髓。历史走向往往决定于关键人物的瞬间选择,司马迁以史家眼光捕捉到了这个决定楚汉命运的转折点。
范文二
鸿门宴中"玉玦"意象值得玩味。这种环形缺口的玉佩,既象征决断,又暗示残缺。范增三举玉玦,项羽三度沉默,构成强烈的仪式感与反讽效果。司马迁将器物赋予政治隐喻,通过物质细节折射权力博弈。项羽错过这次决断机会,最终导致垓下之围的悲剧,器物描写与人生命运形成奇妙呼应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戮(lù)力/玉玦(jué)/数目(shuò mù)
2. 文学常识:纪传体通史/二十四史之首/无韵之离骚
3. 艺术手法:细节描写塑造人物/对话推动情节/器物象征
4. 思想内涵:性格决定命运/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戮力:__________
(2)数目:__________
答案:
(1)合力
(2)多次使眼色
二、主旨理解
问:范增"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"反映怎样的心理?
答:表现范增急于促使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的焦灼心态,暗示项羽错失良机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鸿门宴》与《荆轲刺秦王》的叙事特点
答案:《鸿门宴》侧重性格决定命运,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心理;《荆轲刺秦王》突出戏剧冲突,强化悲壮氛围。两者都体现司马迁"寓论断于叙事"的特点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"项王默然不应"分析决策失误的教训
答案示例:领导者需要当断则断的魄力,项羽的犹豫导致战略被动。现实决策中,过度优柔可能错失机遇,应平衡谨慎与果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