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《春望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《春望》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五言律诗,通过描绘战乱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,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深沉情感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千古名作。
杜甫《春望》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译文
国家破碎山河依旧存在,
长安城里春草茂密丛生。
感伤时局连花儿都落泪,
怅恨离别连鸟儿也心惊。
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,
一封家信价值万两黄金。
白发越搔越稀疏,
几乎要插不住发簪。
注释
【国破】指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。
【草木深】暗示人烟稀少,荒草丛生。
【花溅泪】拟人手法,花上露珠如泪滴。
【抵万金】极言家书珍贵,反映战乱阻隔。
【不胜簪】细节描写,突出愁苦之深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(757年)春,时杜甫被困沦陷的长安。安史叛军焚掠都城,诗人目睹满目疮痍,又牵挂远在鄜州的家人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危亡紧密结合,写下这首沉痛之作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前四句写景抒情,后四句叙事抒怀,章法严谨。
2. 艺术手法:情景交融,移情于物,"溅泪""惊心"使无情之物具情态。
3. 语言特色:凝练沉重,"破""深""连""抵"等字力透纸背。
4. 思想内涵:将家国之痛、离乱之悲浓缩在春日景象中,体现"诗史"特征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春望》最动人处在于将巨大历史灾难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。"国破"与"山河在"的强烈对比,揭示出永恒自然与短暂人事的深刻矛盾。草木疯长的城池,反衬出人间凋敝;花鸟本为赏心悦目之物,却成为触发悲情的媒介。尾联以白发稀疏的细节,将抽象忧思具象化,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,正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典型体现。
范文二
杜甫此诗开创了"以乐景写哀情"的经典范式。春日本该充满生机,诗人却从中看到死亡与离别。第三联直叙战事绵长、音讯断绝的现实困境,与首联的象征描写形成虚实呼应。全诗情感层层递进:由国破之痛(首联),到时局之悲(颔联),再到家愁之苦(颈联),最终归结为身世之叹(尾联)。这种情感逻辑的严密性,使个人哀伤升华为时代悲歌。
关于《春望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搔(sāo)、簪(zān)、抵(dǐ)、溅(jiàn)
2. 文学常识:五言律诗、沉郁顿挫、诗史
3. 艺术手法:情景交融、细节描写、对比反衬
4. 意象解析:草木深(荒凉)、烽火(战乱)、家书(亲情)
5. 思想情感:忧国伤时、念家悲己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国破:__________
(2)抵:__________
答案:
(1)国家残破
(2)价值相当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"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答案:通过拟人手法,将诗人的忧国之泪、离乱之痛投射到花鸟之上,表现其睹物伤情的深沉悲慨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杜甫《春望》与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的情感差异。
答案:《春望》抒写国破家亡的沉痛,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则表达收复失地的狂喜,前者沉郁顿挫,后者奔放淋漓,体现了诗人情感的两极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"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用时间之"连"强调战事持久,用价值之"抵"突显亲情珍贵,数字对比强化了战乱中人们对平安讯息的渴求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国破山河在"的哲学内涵?
答案:揭示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的辩证关系,山河依旧反衬出文明遭到的破坏,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深层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