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曹操《观沧海》原文及赏析

曹操《观沧海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2 09:15:01

曹操《观沧海》原文及赏析

《观沧海》是东汉末年政治家、军事家曹操的代表诗作之一,描绘了诗人登临碣石山眺望沧海的壮阔景象,抒发了其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四言古诗的深刻内涵。

原文

观沧海

曹操

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

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

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

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

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

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

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

译文

向东登上碣石山,远眺苍茫大海。

海水浩荡起伏,山岛巍然耸立。

岛上树木葱郁,百草繁盛茂密。

秋风瑟瑟吹过,巨浪汹涌翻腾。

太阳月亮的运行,仿佛出自海中;

银河群星的光芒,似乎源于其内。

何等庆幸与豪迈,以诗歌抒发志向。

注释

碣石:山名,位于今河北昌黎,东汉时为观海胜地。

澹澹(dàn dàn):水波摇荡的样子。

竦峙(sǒng zhì):高耸挺立。

星汉:银河的古称。

“日月之行”四句:以夸张手法表现大海吞吐天地的气象,暗喻诗人包容宇宙的胸襟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建安十二年(207年)秋,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。当时他基本统一北方,正值政治军事生涯巅峰。登临碣石观海,既是实地所见,更借自然景象抒发其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的雄心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全诗分三个层次,前六句写实景,中间四句驰骋想象,末两句点明咏志主旨,由实入虚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艺术:“澹澹”“萧瑟”等叠词增强韵律感;“若出其中”“若出其里”的重复句式形成磅礴气势。

3. 思想内涵: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抱负融合,开创了中国诗歌“山水言志”的传统,对后世咏怀诗影响深远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雄浑意象中的生命张力

《观沧海》最震撼处在于将有限景观升华为无限意境。“日月之行”四句突破时空限制,使大海成为宇宙的化身。曹操以政治家眼光捕捉到自然界的永恒律动,暗喻自己对历史进程的掌控力。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照方式,既体现建安文学“慷慨多气”的特质,也奠定了后世山水诗“以景写心”的范式。

范文二:四言诗体的复兴与突破

在五言诗兴起的东汉末年,曹操刻意选用《诗经》四言体式,却赋予全新内涵。诗中“洪波涌起”的动态描写打破四言诗惯常的庄重感,“幸甚至哉”的感叹句式更融入乐府民歌的鲜活气息。这种复古中的创新,既彰显其“改造文章的祖师”(鲁迅语)的文学史地位,也暗示其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的政治策略——在传统形式中注入时代精神。

关于《观沧海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,建安文学代表作品。

2. 关键字词:澹澹(dàn dàn)、竦峙(sǒng zhì)、星汉(银河古称)。

3. 艺术手法:虚实结合、夸张修辞、情景交融。

4. 意象体系:沧海象征博大胸襟,秋风暗示肃杀时局,日月星汉隐喻政治理想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水何澹澹:__________

(2)星汉灿烂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水波荡漾的样子

(2)银河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?

答案:通过想象日月星辰运行于大海的景象,表现诗人包罗万象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曹操《观沧海》与毛泽东《浪淘沙·北戴河》中的海洋意象差异。

答案:曹操笔下的海是宇宙象征,凸显个体生命与自然的对话;毛泽东词中的海是历史见证,强调人民力量改天换地。前者雄浑苍劲,后者豪迈昂扬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“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”分析诗歌中环境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。

答案示例:秋风营造肃杀氛围,洪波暗喻时代动荡,自然景象的动荡恰是诗人内心激荡的外化,体现建安文学“雅好慷慨”的特质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