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周公解梦》古籍原文及赏析
《周公解梦》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的梦占典籍,托名西周政治家周公旦所著,实际成书于汉代。本文通过原文与白话对照、注释解析及鉴赏,揭示其文化内涵与占卜逻辑。
原文
《周公解梦·卷一》
(传)周公旦 撰
夜梦乘龙上青天,
贵客临门喜气连;
若见虎蛇争斗起,
谨防口舌在眼前。
译文
梦中乘龙飞上蓝天,
预示将有尊贵客人带来喜讯;
若梦见虎蛇相斗,
需警惕近日发生言语纠纷。
注释
【乘龙】龙为帝王象征,汉代《说文》载"龙为鳞虫之长",此象喻地位提升
【青天】《黄帝内经》称"天气清净光明",此处暗合"青雲直上"典故
【虎蛇】《周易·革卦》有"大人虎变",蛇属阴险,二者相斗预示矛盾冲突
艺术表现:四句皆用"意象-占断"结构,前实后虚,符合《汉书·艺文志》"占梦以观察"的规范
创作背景
汉代谶纬之学盛行,梦占被纳入官方卜筮体系。班固《白虎通义》载"众占非一,而梦为大",此篇典型反映汉人以自然现象附会人事的思维模式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吉-凶"二元对照,首尾押"天""前"韵,符合汉代占卜辞的程式化特点
2. 语言特色:善用动物意象,龙虎蛇的象征系统可追溯至《山海经》的图腾崇拜
3. 思想内涵:体现"天人感应"观念,与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"类之相应而起"学说相呼应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该篇梦占辞最显著的特点是符号系统的严密性。龙作为阳刚符号对应"贵客",虎蛇这对矛盾意象指向"口舌",这种对应关系源自《周易》的"取象比类"思维。汉代王充《论衡》曾批评"占梦之家,随物而验",但正因这种符号化解读,使抽象梦境获得具体指导价值。
范文二
从文学角度看,四句占辞构成微型叙事。"乘龙-虎蛇"的意象转换形成戏剧张力,末句"谨防"的劝诫语气突显实用功能。这种"描述-警示"模式,直接影响后世《敦煌解梦书》的写作范式。值得注意的是,所有凶兆都可防范,折射出汉代"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"的积极命观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谶(chèn)纬、筮(shì)法、比(bǐ)类
2. 文学常识:汉代三大谶纬书为《河图》《洛书》《周易参同契》
3. 意象体系:龙喻君/贵、虎喻勇/争、蛇喻阴/险
4. 核心思想:"天人感应"理论与占梦术的关系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青天:__________
(2)谨防:__________
答案:
(1)象征仕途顺遂的天空
(2)小心防备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贵客临门喜气连"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观念?
答:体现汉代重视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,将宾客往来视为吉祥征兆,与《仪礼》"宾至如归"的礼制传统一脉相承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周公解梦》与《黄帝内经》的"梦论"有何差异?
答:前者侧重人事吉凶占断,后者从阴阳失衡解释病理梦象。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古代"生理-心理-社会"的三维释梦体系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若见虎蛇争斗起"的修辞效果
答:用假设句式引出凶兆,动物争斗的动态画面增强警示性,动词"起"字强化危机突发感,为下句"谨防"埋下伏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