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课文原文及赏析
安徒生童话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以寒冷冬夜为背景,通过一个贫苦女孩的悲惨遭遇,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,同时以幻象中的温暖反衬现实的残酷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。
原文
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
汉斯·克里斯蒂安·安徒生
天冷极了,下着雪,又快黑了。
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——大年夜。
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,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。
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,但是有什么用呢?
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——那么大,一向是她妈妈穿的。
……
译文
严寒的冬夜,雪花纷飞,暮色沉沉。
这是除夕之夜,一年终结之时。
一个赤足光头的小女孩,独自在冰冷的街道上蹒跚。
离家时她脚上套着一双拖鞋,但那双鞋毫无用处——
那是母亲的旧鞋,尺寸大得拖沓。
注释
大年夜:西方传统节日圣诞夜,象征团聚与温暖,与女孩的孤独形成对比。
光着头赤着脚:细节描写突出女孩的极端贫困,暗示社会冷漠。
拖鞋:不合脚的鞋象征女孩缺乏基本生存保障,隐喻底层人民的困境。
创作背景
1846年,安徒生目睹哥本哈根街头流浪儿童的惨状,结合自身童年贫困经历写成此作。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贫富分化加剧,童话成为揭露社会问题的载体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现实与幻象交织,火柴的微光串联起女孩对温饱、亲情的渴望。
2. 语言:白描手法与诗化意象结合,如“烤鹅跳下盘子”的荒诞体现饥饿幻觉。
3. 思想:通过个体悲剧批判社会制度,结尾“和祖母飞向天堂”的宗教救赎暗含无奈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火焰中的双重世界
火柴划亮的瞬间,现实与幻境形成尖锐对立。温暖的炉火、丰盛的食物在火光中闪现,恰是女孩生活中最匮乏之物。安徒生以超现实主义笔法,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饥饿具象化。当火柴熄灭,黑暗重新吞噬街道,这种瞬时的美好更凸显命运的残酷。
范文二:雪夜里的社会寓言
女孩冻死的结局并非偶然。文中反复出现的“无人购买火柴”暗示社会集体冷漠,窗内灯火通明的富人家则构成阶级对照。安徒生将批判锋芒藏于童话框架下,用孩子的纯真消解说教感,使主题更具穿透力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安徒生,丹麦童话作家,代表作包括《海的女儿》《丑小鸭》。
意象分析:火柴象征希望与毁灭,雪花代表冷酷环境,祖母形象承载宗教慰藉。
主题理解: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,表达对底层的人道主义关怀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:
(1)蹒跚:__________
答案:形容女孩因寒冷和饥饿走路不稳的样子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结尾写女孩“带着微笑死去”有何深意?
答案:通过死亡前的微笑强化悲剧性,暗示唯有在虚幻中才能获得解脱,深化对社会现实的控诉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与《凡卡》中的儿童形象塑造。
答案:两者均描写贫困儿童的苦难,但安徒生侧重精神幻灭,契诃夫更强调现实压迫;前者用诗意语言,后者采用书信体写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