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鼐《登泰山记》拼音版原文及赏析
引导语:清代桐城派大家姚鼐的《登泰山记》,以简洁凝练的笔法记录登临泰山的见闻,展现泰山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。本文提供拼音版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山水名作。
原文
登泰山记(姚鼐)
tài shān zhī yáng ,wèi shuǐ xī liú ;qí yīn ,jì shuǐ dōng liú 。
yáng gǔ jiē rù wèi ,yīn gǔ jiē rù jì 。dāng qí nán běi fèn zhě ,gǔ zhǎng chéng yě 。
zuì gāo rì guān fēng ,zài cháng chéng nán shí wǔ lǐ 。
译文
泰山的南面,汶水向西流;北面,济水向东流。
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,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。南北分界处,是古长城遗址。
最高处的日观峰,位于古长城以南十五里。
注释
阳:山南为阳,山北为阴。此处指泰山南麓。
汶水:今大汶河,发源于山东莱芜。
济水:古四渎之一,河道今已湮没。
日观峰:泰山观日出胜地,海拔1545米。
创作背景
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冬,姚鼐辞官归里,途经泰安时与友人朱孝纯同登泰山。时值除夕前夜,风雪交加,作者以冷峻笔触记录此次壮游,展现桐城派"义理、考据、辞章"的文学主张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按游踪顺序展开,先总写地理形势,再细描登山过程,最后专述日出奇观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短句,如"道中迷雾冰滑,磴几不可登",八字即写出雪中登山的艰险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摹,体现"格物致知"的理学思想,暗含对人生境界的追求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文章开篇以水系走向勾勒泰山地理格局,看似平淡的记述中暗藏匠心。汶济二水的分道扬镳,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忠实记录,又隐含着天人相分的哲学思考。这种将地理考据与文学表达完美结合的写法,正是桐城派散文的典型特征。
范文二
日观峰观日一段堪称全文华彩。作者以"极天云一线异色"起笔,渐次展开色彩变幻的瑰丽画卷。其中"绛皓驳色"四字尤为精妙,既准确描摹朝霞的色谱变化,又以文字构筑视觉层次,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汶(wèn)水、济(jǐ)水、磴(dèng)道、徂(cú)徕
2. 文学常识:桐城派代表人物、清代考据学影响
3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、寓情于景、严谨结构
4. 思想主旨:自然观照中的人生哲理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阳:__________
(2)磴:__________
答案:
(1)山南面
(2)石阶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文中描写泰山日出景象有何深意?
答案:通过日出时云霞变幻的壮丽景象,表现自然造化的神奇,寄托作者对崇高精神境界的向往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姚鼐《登泰山记》与徐霞客游记的异同
答案:同属山水游记,姚文重考据与哲理,语言简练;徐记详录地理特征,描写更为细腻。前者体现学者散文特点,后者更具探险实录性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