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朱自清《背影》原文及赏析

朱自清《背影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31 11:00:02

朱自清《背影》原文及赏析

《背影》是朱自清1925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,通过父亲送别时买橘子的细节,展现父子间含蓄深沉的情感。文章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。

原文

《背影》

朱自清

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,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。

那年冬天,祖母死了,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,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。

我从北京到徐州,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。

到徐州见着父亲,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,又想起祖母,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。

父亲说:"事已如此,不必难过,好在天无绝人之路!"

回家变卖典质,父亲还了亏空;又借钱办了丧事。

这些日子,家中光景很是惨淡,一半为了丧事,一半为了父亲赋闲。

丧事完毕,父亲要到南京谋事,我也要回北京念书,我们便同行。

译文

我与父亲已经两年多没见面了,最难忘的是他的背影。

那年冬天,祖母去世,父亲又丢了工作,真是祸不单行。

我从北京赶到徐州,准备和父亲一起回家奔丧。

在徐州见到父亲,看到满院狼藉的景象,又想起祖母,忍不住流下眼泪。

父亲安慰我:"事情已经这样了,不必难过,天无绝人之路。"

回家后变卖典当物品,父亲还清了债务;又借钱办了丧事。

这段时间,家里情况很不好,一半是因为丧事,一半是因为父亲失业。

办完丧事,父亲要去南京找工作,我要回北京读书,我们便一起出发。

注释

差使:指官职、工作。

交卸:卸任,失去官职。

簌簌:形容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。

典质:典当物品。

赋闲:没有工作,闲居在家。

南京谋事:在南京寻找工作机会。

创作背景

1925年,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创作此文。当时中国社会动荡,知识分子普遍面临经济压力。朱自清以自己1917年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真实经历为素材,通过朴实无华的细节描写,展现了父子之间深沉的情感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采用倒叙手法,以"背影"为线索,层层推进。

2. 语言风格:平实质朴,不事雕琢,却感人至深。

3. 情感表达: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父子深情,含蓄而真挚。

4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运用纯熟,人物形象鲜明生动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背影》最动人之处在于其真挚的情感表达。朱自清不直接抒发对父亲的爱,而是通过父亲买橘子时笨拙地翻越月台的背影,将父子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这个背影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意象,既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,又暗示了父爱的含蓄与深沉。文章语言朴实无华,却因真挚而感人,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魅力所在。

范文二

《背影》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细节描写的功力。朱自清选取父亲翻越月台买橘子这一日常场景,通过"蹒跚地走到铁道边"、"慢慢探身下去"等动作描写,将父亲的老态和爱子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。这种白描手法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。文章最后写道"我读到此处,在晶莹的泪光中,又看见那肥胖的、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",将情感推向高潮,令人动容。

关于《背影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差使、交卸、簌簌、典质、赋闲

2. 文学常识:朱自清的生平与创作;现代散文的发展

3. 知识要点:《背影》的创作背景;文章的结构特点

4. 意象意境:"背影"的象征意义;车站送别的场景描写

5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的运用;细节描写的功力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交卸:__________

(2)赋闲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卸任,失去官职

(2)没有工作,闲居在家

解析: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,注意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1、问:"背影"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?

答:象征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爱意,也象征中国传统家庭中含蓄的亲情表达方式。

解析:这个意象既具体又抽象,是全文情感的核心载体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,穿着黑布大马褂,深青布棉袍,蹒跚地走到铁道边"这句话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通过具体描写父亲的衣着和动作,生动刻画出一个朴实、衰老的父亲形象。"蹒跚"一词尤其传神,表现了父亲年迈却仍为儿子奔波的感人场景。

解析:注意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,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《背影》中表现的父子关系?

答案示例:文中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中含蓄而深沉的父子情感。父亲不善言辞,却用实际行动表达关爱;儿子表面平静,内心却充满感动。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。

解析:要从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