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端淑《为学》原文及赏析
本文解析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的经典散文《为学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创作背景,揭示其"立志为学"的核心思想,并提供鉴赏范文与考试重点分析。
原文
为学
[清]彭端淑
天下事有难易乎?
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;
不为,则易者亦难矣。
人之为学有难易乎?
学之,则难者亦易矣;
不学,则易者亦难矣。
译文
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?
只要去做,困难的事也会变容易;
不去做,容易的事也会变困难。
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?
只要去学,困难的也会变容易;
不学,容易的也会变困难。
注释
难易乎:疑问句式,强调主观能动性对事物性质的影响。
为之:"为"指实践行动,体现儒家"知行合一"思想。
学之:呼应首句,将普遍哲理聚焦到求学领域。
创作背景
彭端淑任广东学政期间,针对当时士子空谈理学、怠于实践的风气所作。其兄彭端吾因科举失利而颓废的经历,成为本文重要创作动机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采用递进式:由普遍事理推及为学之道,逻辑严密。
2. 语言特色:六组"……则……矣"排比句,形成强烈对比节奏。
3. 思想内核:突破程朱理学桎梏,主张实践优先的朴素唯物主义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为学》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辩证思维的文学化表达。全文仅用60余字,通过六组"难易"转化关系的铺排,构建起完整的论证体系。这种"一分为二"的思维方式,明显受到《老子》"祸福相倚"哲学的影响,但彭端淑将玄妙哲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南,体现了清代实学思潮对文学创作的渗透。
范文二
文章以设问开篇,具有鲜明的教学论特征。作为学政官员,彭端淑采用"自问自答"的训导式写法,通过重复的句式和极简的用词,强化记忆点。这种写作策略与其教育职责密切相关,在清代官学教材中颇具代表性。结尾处突然收束,留下思索空间,暗合"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"的传统教育智慧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彭端淑为"清代散文八大家"之一,本文选自《白鹤堂文集》。
核心考点:"为之"与"不为"的辩证关系,反映明清实学思想。
高频试题:对比《为学》与《荀子·劝学》的论证方法差异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为之"在文中的具体含义。
答案:指付诸实际行动,强调实践的关键作用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概括本文揭示的求学根本原则。
答案:学习的难易取决于主观努力程度,而非客观条件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《为学》与《论语》"学而时习之"的侧重点差异。
答案:本文强调行动决定难易,属方法论;《论语》侧重学习态度,属认识论。
四、作文运用
题目:结合《为学》观点,论述"困难与机遇"的关系。
答案示例:可引用文中"为之则易"的观点,论证主动作为能化困难为机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