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原文及赏析

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24 11:19:02

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原文及赏析

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,以奇丽雪景烘托送别之情,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的雄浑气象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诗。

原文

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
岑参

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

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
散入珠帘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衾薄。

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。

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

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

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。

轮台东门送君去,去时雪满天山路。

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

译文

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,塞外八月已漫天飞雪。

仿佛一夜春风吹来,千万棵梨树盛开白花。

雪花飘入珠帘沾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被也显单薄。

将军冻僵双手拉不开角弓,都护铁甲冰冷难以穿着。

沙漠纵横凝结百丈寒冰,阴云暗淡万里长空凝固。

中军帐里摆酒饯别归客,胡琴琵琶羌笛齐奏助兴。

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,红旗冻硬狂风也吹不动。

轮台东门外送你远行,离去时大雪铺满天山路。

山路迂回很快看不见你,雪地上只留下马蹄印迹。

注释

【白草】西北地区牧草名,秋冬变白。

【狐裘】狐皮大衣,古代高级御寒衣物。

【瀚海】此处指沙漠,非实指海洋。

【阑干】纵横交错的样子。

【掣(chè)】拉扯,牵拽。

"忽如"二句:以春风喻北风,梨花喻雪花,是边塞诗中最著名的比喻之一。

"风掣"句:红旗冻僵的细节描写,凸显边塞酷寒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(754年),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。唐代边塞诗人在军旅中常作送别诗,此篇既写边塞奇景,又抒离别之情。判官为节度使属官,此次送别对象武判官当是调任京职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前八句集中写雪,后八句转入送别,自然过渡中体现章法严谨。

2. 语言特色:"忽如一夜春风来"等句突破时空限制,将肃杀严寒转化为烂漫春光,体现浪漫主义笔法。

3. 情感表达:结尾"山回路转不见君"以空镜头收束,余韵悠长,较王维"西出阳关无故人"更显含蓄。

4. 艺术手法:红旗冻不翻的细节描写,与"狐裘不暖"等共同构成寒冷意象群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首诗最动人处在于将严酷环境与温暖人情形成强烈反差。八月飞雪的异常气候中,"胡琴琵琶与羌笛"的乐声显得格外珍贵。诗人用"春风""梨花"的明媚意象消解边塞苦寒,在"百丈冰"的世界里开辟出诗意空间。结尾马蹄印的特写,如同电影长镜头,将送别惆怅延伸至画面之外。

范文二

岑参笔下的边塞雪景具有震撼的视觉冲击力。从宏观的"瀚海阑干"到微观的"红旗冻不翻",多角度展现自然伟力。最妙处在于冷暖感受的错位修辞——本应刺骨的北风被喻为和煦春风,本应萧瑟的雪景化作梨花盛放。这种审美转换,正是盛唐诗人豪迈气魄的体现。

关于《白雪歌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掣(chè)、阑干、衾(qīn)、辕门

2. 文学常识:边塞诗派代表、七言歌行体、天宝年间创作

3. 艺术手法:比喻(梨花喻雪)、夸张(百丈冰)、细节描写(冻不翻)

4. 意象体系:白草、狐裘、红旗、马蹄印构成的边塞意象群

5. 情感主旨:既赞边塞壮美,又抒离别深情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控:__________

(2)掣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拉开

(2)牵引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"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

答案:比喻手法,将北风比作春风,将雪花比作梨花,以温暖意象写严寒景象,形成新奇审美效果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诗与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的结尾艺术。

答案:岑诗以景结情,通过马蹄印的空镜头含蓄抒情;王诗直抒胸臆,"西出阳关无故人"直接点明离愁。前者含蓄,后者直白,各具特色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风掣红旗冻不翻"的描写特色。

答案:选取红旗冻僵的典型细节,通过"掣"与"不翻"的动静对比,极写边塞严寒,具有强烈画面感和真实感。

相关文章: